在孟州市,提起农村公路管理所工程公司副经理李德立,很多人都知道他。凭借着28年修路历程,他与全市11个乡镇办事处的镇村干部、广大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近日,记者走近了李德立,感受他身上的点点滴滴。
要想筑好路 知识要学牢
当日9时许,在孟州市县道孟石线改建工程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李德立正拿着水准仪对铺设的路面进行测量、检验。
李德立说,像这样检查拌料的情况、检测工程质量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抓一把拌料,他就能用手感知料的干湿程度,几分钟工夫,就能检测工程的质量如何。
可是,这些技术能从他身上展现出来,在1987年他刚上班那会儿,他是想都想不到的。
1987年,年仅20岁的李德立来到公路段工程队当了一名修路工。
“我当时只是高中毕业,水准仪这样的测量仪器根本就没见过。”李德立说,刚一上班,就被这些新事物打懵了,“师傅讲的东西,几乎听不懂”。
那时候,李德立的工作环境多在野外,由于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他的摩托车后备箱就成了他的流动书桌。不论是在黄沙飞舞的黄河滩,还是在阴暗潮湿的陵区窑洞,稍有闲暇,他都会从后备箱里拿出书来认真学习。
几年下来,凭着这股子韧劲儿,他不仅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还熟练掌握了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设计、测量到施工、质检,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从前,都是他追着别人屁股后面问东问西,现在很多同事却喜欢找他探讨新技术。于是,他被誉为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土专家”。
要想筑好路 路基要做好
“土专家”让李德立的名声在外,可是他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不敢有丝毫懈怠。
“2002年,我市路网全面升级,恰巧,领导让我负责孟州到济源的一段道路修建。”李德立说。
也就在这时,二灰碎石技术作为一项新工艺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由于它是新生事物,白灰、粉煤灰、碎石的比例是多少最适合铺路,大家都在探索中。采用二灰碎石结构需要在白灰中掺入适当比例的粉煤灰作为结合料,这在原来的农村公路施工中从未采用过。”李德立说。
于是,他便开始一遍遍的实验。
为能快速测量拌和好混合料的含水量,他就一遍遍用手抓着混合料感应,然后和试验室检测的数据对比,抓的次数多了,料里的白灰把他的手腐蚀掉一层皮,露出红红的肉,疼得他眼流泪,但他都咬咬牙挺了过来。
就是用这种土方法,让他练就了一手绝活:用手测出的含水量与试验室测量的误差不超过一个百分点。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市的农村公路建设当中。这项技术既节约施工成本,增加道路强度和使用年限,又使废物得到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想筑好路 线路细规划
“其实,筑路不仅是个力气活,也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比如说前期的线路规划,如何选用最佳线路,才能占农民耕地最少,达到大家满意?”提起自己的筑路经,李德立说得头头是道。
李德立说,自己真正被群众接受和认识,还是在最近几年。
2008年修建的连接槐树到原石庄乡的顺(涧)油(坊头)路就是一条民生路。
“两个村一个东北一个西南,中间有一段交界地。修这条道路时,两村的人都不愿意冲了庄稼,想让沿着沟边走。可是沿着沟边就要绕更远的路,一方面资金不允许,另一方面达不到利益的最大化。”走在这条道路上,李德立指着旁边的沟壑说。
为此,李德立没少来回跑趟,从村民家到村委会,从镇政府到测量修改图纸,来来回回多少次,他自己都数不清。
孟州市多为丘陵地带,每次修改路线,李德立总要翻山越岭,穿行在布满荆棘的山间小道,仅裤子就划破了四五条。
正是有了李德立带领着大家干活,这条道路终于修通了,赵和镇苏庄的百姓进城办事少绕行3公里,南庄镇杜村的孩子们上学之路也不再泥泞,河雍街道东田丈村的大棚基地道路得到硬化。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苏庄的原村党支部书记不住地夸奖李德立:“孩儿啊,这路你可是出大力了!”
也正是如此,当一条条线形优美、坚固整洁的水泥路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大家也记住了这位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老李”。
这就是李德立,一名普通的筑路工,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件惊天大事,却用他的“筑路经”为广大百姓筑就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