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 | 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客”演绎精彩人生
难解难分
让“双面人”无处藏身
“90后”传递青春正能量
20元钱引发的风波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5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客”演绎精彩人生
——记甘肃省劳动模范、兰州市科技工作者陈九如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陈九如,1950年出生,祖籍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自小爱发明创造,到兰州市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后,研发出了电子琴自动伴奏装置、带指挥动作的节拍器、多用途计程器等,并在全国率先研发出计算机温室综合控制系统,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技术发明奖。图为陈九如在黄河岸边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他在全国率先研发出计算机温室综合控制系统,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铁环境与地下水位监测、大型物资仓储温度与湿度监控、文物古籍保护等领域。

  他一生有诸多发明,电子琴自动伴奏装置、带指挥动作的节拍器、多用途计程器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技术发明奖。

  他还是一位美食家,其祖上与兰州牛肉拉面起源颇有渊源。而今,他将汤料秘方回赠桑梓,助家乡发展传统特色餐饮……

  他就是从我市博爱县走出的陈九如先生。近日,本报记者专赴兰州,寻访这位甘肃省劳动模范的“创客”人生路。

  好奇心引领发明路

  斯斯文文,衣着朴素,头发花白,今年65岁的陈九如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儒雅、淡泊。

  陈九如籍贯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抗日战争期间,其父赴兰州求学,后在那里成家立业,陈九如便在兰州出生。

  “小时候,我的好奇心强,见别人家有台收音机,便好奇于收音机里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10岁时,我组装起了第一台收音机。之后,我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小马达,又用废旧物品组装成一个小电动船。”陈九如说,“儿时的好奇心影响了我的一生。”

  初中毕业时,恰逢“文革”,陈九如被裹挟到上山下乡的浪潮中。之后,他来到刘家峡化肥厂,在电器车间工作。在那里,他钻研技术,干过各种电工,几年后承担起了电器实验的工作。

  当时,厂里引进了一批进口设备,可没有人会使用。为了让设备尽快投入运营,陈九如专门到甘肃工业大学,找相关教授学习,然后再教工友使用。后来,厂里又引进了一批日本设备,为了弄清楚设备的使用方法,陈九如自学英语、日语,将说明书准确地译成中文,帮助工友正确操作。

  为系统学习电器与自动控制理论,陈九如到甘肃工业大学进修3年。之后,他经常在兰州等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并到外地参加技术革新经验交流等活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九如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被“挖”到兰州市科委下属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并担任兰州市电子学会秘书长。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子琴开始在我国流行,但价格偏高。面对新兴市场,陈九如决定研发便宜的替代品。他从报废的电器上拆下零部件,自制电路板、琴盘,造出了国内第一台玩具电子琴,许多客户打来了求购电话。

  某厂商与陈九如合作,开始大规模生产玩具电子琴的各种配件,并成套邮寄给客户。很快,该厂每天收到的求购汇款单达100张以上。这种质优价廉的玩具电子琴,既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需求,也为地方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在电子音乐世界里,陈九如继续向深处走去。他在研发出带指挥动作的节拍器后,又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电子琴自动伴奏装置。此前,进口的卡西欧、雅马哈等电子琴只配有西洋音乐伴奏。陈九如研制的专业电子芯片,将各种民族音乐贯穿于伴奏中,填补了电子琴伴乐的民族化空白。该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发明是一把“金钥匙”

  在科研所工作,陈九如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计算机温室综合控制系统的成功研发,让他站到了科研创新的更高平台。

  上世纪末,我国的农业设施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环境可控程度低等问题,尤其是大棚温室应用,多以农民的经验为主。那时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面对农业温室发展急需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的智能控制系统的市场需求,陈九如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计算机温室综合控制系统的研发上。

  1999年底,太阳能微电脑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研发成功。该技术在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酒泉、金昌等多个示范基地试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温室的湿度、温度,还可自动调节通风、灌水、施肥,原来一个人只能管理1~2座温室大棚,现在能管理15~20座,且水、肥利用率达80%~90%,农业用水减少30%以上,节肥30%~50%。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静教授说,这是她在国内看到的最好的日光温室监控设备。

  这项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并向全国进行了宣传推介,甘肃省和兰州市的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山东、河南、广东等省的厂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为了让发明成果实现产业化,时任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等领导专门会见陈九如,听取他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见,并就推广事宜作出批示。

  “该控制系统还能广泛应用于仓储、水文、环境检测,文物与古籍保护、公共照明等领域。”陈九如说。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项技术还被用到了地铁行业。”陈九如拿出一张2002年4月10日的《兰州晚报》给记者看。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新闻显示:北京地铁环境与地下水位检测系统、国家计委物资储备库、无锡生化设备厂等单位,都已应用了来自兰州的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

  2011年,退休之后的陈九如开始从事科普教育工作。他经常走进学校,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继续在科技领域发挥余热。

  萦绕于内心深处的家乡情结

  采访陈九如不得不说其祖上与兰州拉面的关系。兰州拉面香遍全国,有“中华第一面”的美誉,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式三大快餐之一。有史料记载,兰州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人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并带入兰州。陈九如是陈维精的第六代孙。

  兰州拉面历史渊源的探讨是网友热议的话题,陈九如从网上看到这些讨论后,主动联系本报记者,说明了自己的身份。由此,寻找陈维精后人这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难题顿时破解。他说,自己手中依然保存着由23种配料组成的祖传汤料秘方,并愿意将其无偿赠给家乡,支持家乡发展特色餐饮,让传统饮食文化在怀川故里发扬光大。

  2014年9月,陈九如应邀参加博爱县兰州拉面历史渊源与博爱饮食文化座谈会,这也是他第二次回到故乡。当时,他把牛肉老汤面的配方交

  给了两个本家亲戚,同时也无偿传授给了热衷于发掘博爱老汤牛肉面餐饮文化的沁园春大酒店总经理王军。

  “传授给自家的亲戚,是想让他们在苏寨村开起牛肉面馆,使牛肉面回归故里,为打造牛肉面历史文化遗址创造条件;传授给王军,是为了充分发挥大酒店食客多、规模大的平台作用,让牛肉面尽快打出市场,让更多的家乡人吃到正宗的牛肉面。”陈九如说。

  今年3月下旬,陈九如再次回到故乡。“煮肉的配方虽然传给了家乡,可这碗面能不能做得正宗,我还是不放心!我要帮助家乡人把这碗面做地道。”陈九如说。

  陈九如一回到博爱,就直接来到沁园春大酒店,一头扎进厨房,查看汤料配比,了解熬制程序,研制新菜品。该酒店工作人员说:“陈先生用科研的态度研制美食,把实验室的那套做法搬进了厨房,一切操作精细且严谨。他为测试锅内温度,把电子温度计插入锅里;为准确调整配料,他还买来了电子测重仪,把每一种配料精确到克。”

  陈九如说,虽然用了20多种调料,但要想使汤味达到“大味必巧、巧而无痕”的境界,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天然香味。在指导煮肉、调汤的同时,他还帮助沁园春大酒店开发了卤牛肉、酱肘子、咸水鸭、陈家烧鸡、鸡肉松、猪肉松等陈家传统菜品,并开发了添加虫草的高档牛肉面。

  “兰州与焦作,一条黄河两头牵。我虽生活在兰州,但一直挂念着故乡,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陈九如说。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0391)8797351 8797355

  13938163209 13462827934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