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平: 疏堵结合治顽疾
本报记者 张 冬
“店外经营属于违规行为,请把这些物品搬到店内,不要摆到店外,以免影响城市市容秩序和行人通行。”4月28日傍晚时分,在市人民路上,山阳区城管局三大队大队长王四平带领城管队员在辖区内沿道路两侧巡查,遇到店铺有店外经营行为的,他就上前劝说。
此时,正值下班高峰期,人民路上人来人往。“要是我们现在下班离开,沿街商户的商品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摆满人行道。”王四平对记者说,“越是在关键时期越不能有懈怠思想,要加强路段巡查工作,否则良好的市容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据了解,山阳区城管局三大队辖区市容监管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城中村周边占道经营问题。不少村民转为市民后,还沿袭以往的习惯,把城市道路当成自家门口的街道,随意摆摊。二是学校周边占道经营问题。流动商贩在上下学高峰期在道路上摆摊严重影响道路通行。三是沿街商户店外经营行为。天气变暖后,商户都想把商品往店外摆。针对以上现象,王四平也想了不少办法。对于城中村周边占道经营问题,他要求城管队员与城中村的村民拉家常谈心,寻求对城管工作的支持;对于学校周边占道经营问题,一方面加强值守,另一方面在学校开辟了疏导区;对于沿街商户占道经营问题,则是加强巡查,增进与商户沟通,赢得商户的理解。
“虽然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每一个重点地段都可能出现占道经营反弹的情况。”王四平略显无奈地说,“为了有效解决焦作大学门前、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门前流动商贩乱摆、乱放的问题,去年我们专门与商户代表进行座谈,出台了《工业路临时便民摊点管理规定》,为所有商户统一制作了临时摊点服务卡,一段时间以来效果明显。但是今年,商贩们又换了一批,这项工作我们就需要再做一次。”
姚丽芳: 情系环卫不言悔
本报记者 高小豹
“环卫工作是城市的窗口。只要情系环卫,爱岗敬业,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4月30日上午,正在山阳路一垃圾中转站忙碌的山阳区环卫处环卫一所所长姚丽芳谈及工作感受时说。
2013年8月,山阳区工业集聚区道路两侧杂草丛生,有些地方垃圾成堆,严重影响了工业集聚区的整体形象。为彻底改变这一问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姚丽芳组织了百余名职工对集聚区辖区内6条道路,22万余平方米面积内的杂草、长时间积累的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协调附近村委会招收了30余名道路清洁工,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上岗。在工作中,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要求保洁员按照城市检查评比标准认真工作,工业集聚区的“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并逐步走上经常化、规范化、正规化轨道。
山阳区环卫处环卫一所有200余名职工,九成以上都是女同志。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要想管好这支娘子军,着实得费一番功夫。环卫作业需要早出晚归,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环卫工人就披星戴月地来到路段开始工作,姚丽芳经常早上3时带领环卫管理员到路段上进行巡回检查,一是看环卫工作是否到位,二看有无不穿标志服或不安全隐患的发生。每次班组会,她都要强调安全问题,工作中一定要着标志服,戴标志安全帽,夜间穿闪灯反光标志服,白天一律用短把扫帚,女职工夜间上班不许佩戴金银首饰,下班尽量结伴而行。这些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安全”二字牢牢记在工人心中。
二十余年来,她对工作无怨无悔,坚守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默默无闻地在工作中奉献着……
李喜全: 文明执法促和谐
本报记者 李文静
“我们在执法中不能为保障一部分人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能为维护一方的权益而侵犯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必须要通过公开、合理的执法行为营造一个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一直以来,坚持文明执法、公平公正执法是中站区城市管理局城管大队大队长李喜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一直坚守的信念。
4月28日,该大队开展了一次集中整治行动,有两个“钉子户”不仅不配合执法工作还辱骂执法队员。李喜全闻讯赶来后,首先明确指出其违章占道经营的事实以及所适用的处罚条款,其次耐心地讲解占道经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听着李喜全的劝解,一个商贩主动劝导另一个商贩:“咱快接受处理吧,可别在这丢人了!”
流动商贩一直是中站区城市管理的难点。在多年的执法工作中,李喜全深刻体会到,要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顽疾,除了要转变执法观念,变管理为服务,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还要经常与商户进行沟通,增进与商户之间的感情,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今年3月份,为了整治从怡光路与跃进路交叉口到金鸥市场附近,在每月的赶集时间,流动摊位随意摆摊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现状,李喜全一方面与金鸥市场结合让商户进市场经营,另一方面按照治理难度大小把流动商户分成外地新来商户、本地长期流动、管理难度大的“钉子户”三类,根据商户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劝导方法。正因为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3月11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当天,大多数商户都能自觉进市场经营,一个长期存在的治理乱点得到了彻底整治。
“在城市管理岗位上干一天,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只有不断改变工作方法,才能克服一个个管理顽疾,为城市管理工作作出更大贡献。”李喜全说。
张孟希:环卫设备守护者
本报记者 李文静
4月29日下午,在市映湖路西段,一辆辆洒水车相继启动,在几百米的路段范围内来回作业。马村区城管局清运车队维修技师张孟希在一旁仔细观看车辆的运行状态。
“哦,我明白了,这些车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原来是这样的。”张孟希一边观看一边思索着点点头。
当日,市城管局市环境卫生监管中心在这里对全市环卫系统的司机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我市新购置的环卫设备。张孟希与马村区城管局的两位司机一起参加了这次培训。
今年62岁的张孟希,是一名老环卫,原为马村区城管局清运车队队长,负责管理马村区的公厕、垃圾中转站以及清运车队。退休后,他被反聘为该局清运车队的维修技师。“作为一名机修师,我的职责就是确保每台车和每部机器的安全正常运转。”张孟希说。
虽然机械维修经验丰富,但张孟希从来不放弃任何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提高业务本领的机会,只要一有空闲,就翻阅维修书籍;每次维修设备后,他都会将故障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近年来,张孟希还利用双休日办学习班,定期对司机和垃圾中转站管理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提高了司机和垃圾中转站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节约了维修成本。
韩小民:细微之处见真情
本报记者 李文静
“大爷,咱不是说好了不在人行道上摆摊,咋又忘了?”
“我现在就搬走,马上搬走。”
4月29日下午,在迎宾路秦屯村口附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局执法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韩小民一边做商户张大爷的工作,一边帮助他清理摊位。
将摊位清理到人行道以外的区域后,看到张大爷几次起身都没有起来,韩小民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去,把他从椅子上搀扶起来。
“小民先别走。”就在韩小民把老人安顿好准备离开时,张大爷叫住他,拿着一瓶饮料颤巍巍地走过来。
韩小民婉言谢绝了张大爷的好意,心中却涌出一股暖流。工作一年多来,和张大爷相处的点点滴滴在韩小民的脑海中浮现。
今年70岁的张大爷是附近村的失地农民,患脑梗塞后行动不便,因为没有经济来源,靠摆冷饮摊勉强维持生计。没有从事城管工作之前,韩小民对张大爷这个“钉子户”早有耳闻,初次打交道果不其然,老人情绪异常激动,根本不配合工作,坚持要把摊位摆在村口的人行道上。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韩小民深知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扑下身子沉下心,用真诚和真情打动商户。
“那段时间,我一没事就找张大爷聊天,卸货、搬货、整理摊位的活儿抢着帮他干。就这样,张大爷最终与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韩小民说。
其实,在迎宾路高速路口附近、河南理工大学西门口附近、秦屯村口附近,还有几位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钉子户”,根本不配合执法,正是韩小民凭着耐心和真诚,才得以和他们做起了朋友。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也没有耐心甚至出现过情绪激动的时候。当了解到这些老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后,我开始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将心比心,时间一长就成了朋友,做起工作来也更顺利了。”韩小民说。
柴全有: 尽职守责献光热
本报记者 高小豹
在中站区环卫处车队的维修工棚下,一个神情专注的老工人正躺在一辆环卫垃圾运输故障车下忙碌着,他的脸上满是汗水,额头和鼻子上还沾有一点油污,工作服上也是星星点点的油污。他个头不高,反应迅速,刚才还躺在汽车底盘下检查,一会儿就已经钻到驾驶室去排查了。无论是常规的车辆保养,还是故障排查修理,这样的场景基本上每天都在上演。这个人,就是中站区环卫处车辆的维修工——柴全有,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柴。
老柴1956年出生,1982年成为环卫处的一名工人。三十多年来,老柴一直在平凡的维修岗位上倾情付出,这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工人,可是环卫作业车辆修理的“宝贝”。用老柴的话说,这里最早的老解放垃圾车就是由他来修理的,环卫处的每台车基本上都被他摸了个遍。有时,只要听一下汽车发动的声音,他就大致能判断是哪里出问题了。
老柴说,因为是环卫作业车辆,如果维修不及时,就有可能影响路面上的保洁质量,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了。如果只是小问题,现场就可以马上解决,这样一来,没有过硬的技术还真不是随便可以应付得了的。
随着环卫车辆的更新换代,老柴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那时,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查资料,去新华书店买书,再不就去厂家咨询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勤学苦练,老柴对每台车的“个性”都做到了如指掌。
在一次闲聊中,有人说:“老柴,你维修技术那么好,出去找工作应该不难,何必在这里跟个老黄牛似的辛苦呢?”老柴笑着说:“这样的事总得有人来做吧!”
老柴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个平凡的岗位,默默地奉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