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 阳 城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灵魂
情系护理 梦绕故乡
标语创新
游乐设施勿儿戏 安全监管需给力
讣 告
诱“祸”
妈妈摔伤之后
别让“骂人导游”事件再三上演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系护理 梦绕故乡

作者:□李晓焕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照片)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这首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故乡情》,陪伴着我离别故乡30年的寂寞与快乐、学习与工作、成家与立业。30年魂牵梦绕故乡的一草一木,30年朝思暮想故乡的父老乡亲,30年割舍不断故乡的人情往来;故乡有我幼年的足迹、童年的梦幻、少年的理想;故乡是我成人的襁褓、成长的土壤、成才的摇篮;故乡给予我太多太多……

  30年前,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本市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拿到通知书的一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兴奋的是即将进入中等学府深造,从而改变我人生的命运;忧虑的是16岁的花季少女将离开爸妈、离开故乡,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当时的情景难忘怀,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去家给我道喜的、为爸妈祝贺的络绎不绝,走到大街上人们都用自豪的目光看着我,有着金榜题名的成就感。尽管是所中专学校,含金量不亚于现在的一本重点,在一个村庄、一所中学都是屈指可数的,也算得上凤毛麟角、百里挑一。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代表村里送来了50元钱、30斤粮票和一个日记本,并深情地叮嘱我:“妞,你给咱村争了光,我们为你骄傲,到学校后好好学习,以后就指望你了。”家乡父老的厚重礼物和老支书的殷勤希冀时常萦绕心头。爸爸亲自把我送到离家40公里外的学校,嘱托一番就走了。第一次远离家门,孤独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寂寞与想家的泪水偷偷流着。我很快适应了校园的学习与生活,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美好。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港台歌曲风靡着大中专院校,给经过沙场拼搏走过独木桥的莘莘学子带来了轻松与快乐,感到校园的世界真精彩。每当学校的高音喇叭播放着程琳唱的《故乡情》,我都会听得如痴如醉、陶醉其中。优美的旋律伴随着我的思乡情结,使我愉快地完成了三年的中专学业。毕业后,我被分到本市一所三甲医院从事护理工作。通过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和不断的进修深造,我没有辜负老支书的嘱托,成了一个重点病区的护士长。恪守医德、善待患者,尽职尽责、尽善尽美,是我工作的标杆。家乡亲人凡来投医的,不管认识与否,找到我都会热情相助,为他们介绍医生,推荐科室,尽我所能提供服务。

  童年时代,流行着讽刺部分农村大学生进城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段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啥人都有。诚然,感恩父母、回报家乡是我多年不懈的追求。爸妈已进入耄耋之年,节假日常回家看看是我的必修课。帮他们料理家务,洗洗衣服,侃侃工作,谈谈生活,尽孝道之心,享天伦之乐。看到二老日渐驼去的背影,有着愧疚的心和难言的痛,出一辈子力气,养活众多子女是何等不易?特别是我们小的时候,在那“干活听钟响,派活问队长”的大集体年代,爸妈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忙活一年仍为缺粮户,还得供我们姊妹几个上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滴辛苦的汗、吃不饱的饭,是爸妈那一代农民的真实写照。艰难岁月过去了,经济条件好转了,他们却老矣,让他们颐养天年、安度晚年是儿女最大的心愿,绝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每每回到家乡,免不了在村里走走看看,许多人家盖起了两层洋楼,家电轿车,应有尽有,昔日的茅草屋土坯房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改革开放让农民真的富起来了!雨天的“水泥路”、晴天的“洋灰路”,为国家惠民工程的“村村通”所代替,柏油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前。沧桑的母校大门前,已物是人非。伫立母校,沉思良久,有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无尽惋叹和惆怅。

  西岩村委会对面的三层楼房为母校的新址,宽大的操场、齐全的教具、明亮的教室,孩子们有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教师队伍,与城里的孩子相比绝不会输在受教育的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永远不变的真谛。

  我是喝着中华民族母亲河水长大的。走出西岩村向南两公里便是茫茫无际的黄河滩,水天一色的黄河水。黄河滩上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少年的梦幻。烟花三月,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百花争艳,我和小伙伴们挖野菜、掘猪草,好不快哉;盛夏暑月,荷花葳蕤、稻谷飘香、风清蝉鸣、蛙声一片,下溪摸鱼虾、上树捉知了,何等美哉;金秋十月,芦苇荡漾、大雁迁徙、野鸭鸣叫、硕果累累,帮助家人收花生、掰玉米,满怀收获,多么乐哉;寒冬腊月,黄河顿失滔滔、万籁俱寂,夕阳西下、长河落日,偶尔看到放羊娃悠闲的赶着羊群、狩猎人机智地寻觅着野兔的踪迹,更有那老渔翁沉稳地坐在岸边“独钓寒江雪”,是否是柳宗元笔下“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的老渔翁,晚上又要投宿我们西岩村呢?黄河滩的春之花、夏之风、秋之月、冬之雪,天际的晚霞、远处的重山、迟归的牧童、独钓的渔翁……真乃一幅诗情画意的江山多娇图。

  少年时代,曾目睹汹涌的黄河水逼近家门,父辈们冒雨加固大堤,誓死保卫家园的壮烈场面,演绎了一曲人进水退、气吞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那时那刻、彼情彼景,感吾肺腑、触我灵魂,暗暗励志长大后一定要上水利学校,当水利专家,治理黄患,造福梓里。那时,常听老人讲黄河水淹了武陟县却淹不了木栾店的神奇传说;听老师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老故事;民族英雄林则徐流放途中沿黄治理水患的感人事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如今,举世闻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终于擒住桀骜不驯的黄龙,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再不受黄患的侵扰,广袤的黄河滩成了中原的大粮仓。黄河安澜,黎民太平,嘉应观里供奉历朝历代的治河英雄们终可笑慰九泉。

  黄河滩黄河水养育了我,给予我才智、给予我启迪、给予我理想,给我留下了真情的美好回忆,在我人生中永远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愫!

  30年离别故乡,30年不间断往返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路途。每每走进故乡,我都会豪情万丈。故乡的风、故乡的云,仿佛在向我招手,欢迎归来的游子;每每走出故乡,我总是无限眷恋,故土难离、穷家难别,便会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因为有了《故乡情》,才使得我《常回家看看》!

  值此“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故乡!献给我牵挂的父老!献给那些为护理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南丁格尔式的大姐们!献给那些与我朝夕相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至亲至爱的小姐妹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