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不再捧着书本,闻着油墨香,伴着茗茶,逐字逐句地去读书。我们再没有掩卷沉思后的喜悦,用笔写下所悟所感,与智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排排书静静地卧在书架上,任其落满灰尘也未拂拭,我们远离了书本,但我们并没有远离阅读。
是电脑和互联网改变了我们阅读的方式。我们美其名曰:与时俱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我们忘了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控制着人类走向精神的异化边缘。就以拜年为例,没有电话时,我们要到家里当面给亲朋好友拜年,说说笑笑,情真意切。有了电话,我们不再见面拜年了,但毕竟还能听到彼此的声音。有了电话邮件、短信、微信后,我们拜年看到的只有模式化的文字,不见容貌,不听声音,好像在诉说着别人的故事。
我的女儿有一个好习惯,每到一地都要给自己寄张明信片,渐渐地也会给我寄张明信片。最近,她在澳门给我寄的明信片上这样写道:“因为你,我知道读万卷书;因为你,我懂得行万里路。你让一切成为可能,我爱你爸爸。”我读着带有温度的文字,感到女儿长大了,不仅活在当下,还不忘追忆传统。
我们现在谁也离不开手机,无论走在哪里,无论在做什么,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老师学生,全民都在低头,全民都在阅读。如果大家都是在读书,那该有多么庆幸,可惜是在读手机,是在读短信,是在刷微信,是在写微博。一切都是“微”,一切都是短,一切都是快,一切都是碎片,我们将这种阅读称为:碎片式阅读。
生活中,我们在不停地刷微信,甚至连标题都无心看完,更没耐心看完一篇文章,即便是感兴趣的话题也难以卒读其章。如今,我们把论文看成了杂文,我们把杂文看成了新闻,我们把新闻看成了碎片,这种阅读恰恰迎合这个时代,急功近利、废寝忘食,永远在路上。我们一天到晚不停地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神经质地转发,我们花在手机上的阅读时间远远超过了传统读书时间。我们被动地被手机牢牢地控制,不是手机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手机。曾几何时,我们那么关注全球烂事,那么关注别人的隐私,那么迫不及待地晒自己,我们这一切究竟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是娱乐了别人还是自娱自乐?放下手机,仔细想想,对比传统阅读,我们是何等空虚、无聊和寂寞。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也没有给国民敲响警钟,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教科书外,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1本都不到。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上,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也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阅读水准仍然较低。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忘记不了在莫斯科的地铁上,没有人说话更没有喧哗,每个人都在捧着杂志或书本静静地在阅读。
我们需要阅读,不然我们会孤独,但我们选择了网读,其实就是放弃了阅读。我们被高科技所裹挟,面对手机和电脑,我们丧失了选择的能力,我们没有自控的能力,我们无意识地随波逐流被淹没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里。我多么希望每天能少向屏幕低头一个小时,看20页有用的书。不是我们的眼停不下来,是我们的心无处安放,心静了,一切都会变得更舒适。
朋友们,回来吧!回来读书吧!捧一杯香茗或者咖啡,坐在暖暖的日光里,翻开一本你喜爱的书,走进书中世界,找回失踪的自我,品味人生的滋味,打开心灵的智库。书永远是你不离不弃的知己,你看,她在那里,你不看,她在那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