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立 夏
37度的母爱
感恩养父养母
蜂之恋
缝山公园(外二首)
父亲的竹筐
春游月山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恩养父养母
□蒋福堂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生身没有养身重,自古以来已成定理。但一直以来,自己对这句话始终没有确切的理解和深刻的感悟。去年,当享年85岁的养母逝世,从殡仪馆办完火化事宜,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深情地将装着养母骨灰的盒子紧紧地抱在胸前,平稳地放在双腿之上,生怕她受到颠簸惊吓。骨灰的余温暖着我的身心,她生前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在我泪眼前闪现出来。与此同时,又想起去世33年的养父疼爱我的点点滴滴……

  生者不养,养而非生,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就我而言,并非生者不愿养,而是养者太想养。所以,时至今日,自己并没有对亲生父母有任何怨愤。现在,每每看到已经92岁高龄的生母还是那么的安康,总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1962年年底,我出生在田庄村一个根本不算富裕的薛姓大家庭,上有4个哥哥,自己排行老五。据说,在我出生之前,就已被人“盯”上,那就是我后来的养父。养父与生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姑表兄弟,年近30,尚无子祠,于是便打起了表哥家孩子的主意。既是亲戚,又软磨硬泡,在我差5天就满周岁的时候,终于抱了过去,更名改姓,认作儿子,让我叫叔叔。

  1970年前后,村集体粮食紧缺,也许是为了让生产队有一点儿经济收入,上级允许适量种一些西瓜。随之,西瓜子也多了起来。那时候,年纪小,牙不好,坚硬的西瓜子总是磕不开。当时叔叔在大队铁匠铺打铁,他动了脑筋,专门为我打造一个小锤子用于敲西瓜子。小锤子约8厘米长、1厘米粗,锤把是小木棍,1厘米粗,20厘米长,用砂纸打磨得溜光,把子的末端还钻了一个眼儿,穿了一根细绳套。可以方便地拿在手上,还可装在兜里、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后来,我总是把小锤子带在身上,没事的时候,左手从兜里拿出一个西瓜子,放在砖头或石头门墩上,右手拿小锤子轻轻地敲击西瓜子的嘴部,再把张开嘴的西瓜子装进兜里,然后一个一个悠闲地享用。这个小锤子,经常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叔叔没有正经上过学,基本不识字,但头脑灵活,拿起毛笔,顺手便能写下类似村名以及自己的、儿子的、家人的名字。他写毛笔字的功底是我这一辈子难以企及的。

  从我记事起,叔叔无论干什么事,走到哪里,只要条件允许,总要把我带在身边,教我说小曲、算算术、猜谜语、逗乐子。“文革”期间,叔叔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但他人品好,有正气,参加了公社举办的学习班,而且还把我带了去,学习好几天,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事业产生了启蒙作用和积极影响。

  可惜的是,在他刚刚50岁时,就一病不起。那是1982年的初夏,我不满20周岁,参加工作不足2年,尚未结婚。为救叔叔的命,我用尽了一切办法,到处借钱,从公社卫生院到县、市大医院,依然无力回天,叔叔撒手而去,留下巨额债务。此后数年,我节衣缩食,悉心还债。

  叔叔的早逝,除了早年头部受过外伤外,还与我外出上学有关,他是担心自己悉心养大的儿子从此不再回到他的身边,又不好直接说出口,于是便郁郁寡欢,酿成心病。叔叔去世后的百天之内,是我最痛苦的日子。白天,忙于工作和事务,尚可分分心,不去想。但到晚上,躺在床上,则心如刀剜,难以言状,好久好久才能入睡。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梦中与叔叔相见,并且盼望相见,我还埋怨叔叔说,离家这么近,你怎么不到家里看看,或者告诉我一声你在哪里,我好去看你。类似这样的梦,一直做了20多年。

  养母对我的爱与叔叔不同,没有那么张扬,却更加细腻入微。我小时候,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娇子如杀子”。在做人上,妈经常谆谆教诲,从严要求,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不能好吃懒做。在生活上,妈关心备至,让我冬有棉衣、夏有单衣,内有套、外有罩,在当时我们村,我是较早穿上尼龙袜和的确良、涤卡衣的人。

  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农活多忙,妈一年四季绝不让我有一顿忍饥挨饿。有一年冬天的晚上,我从外村看电影回来,夜已很深,妈坐在煤火台上等我,做好一小锅咸面疙瘩,说:“冷了吧,快上来吃吧。”看着儿子美美地吃着热饭,由进家时的瑟瑟发抖到满头冒汗,妈的脸上笑意盈盈。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妈干活回家晚了,中午饭没有按时做好,我因为害怕上学迟到,便使性子,不吃饭去了学校。妈像犯了大错一样,一声不吭,做好饭后,提着一碗饭送到了学校。

  1976年到1978年,我在离家七八里远的郇封上高中,每天早上都能吃到妈的手擀面条。家里没有钟表,妈的时钟好像就在心里,准时做饭,从不耽误我上学。

  后来,我考上师范学校。在去汲县上学前,我担心功课学得不够扎实,恐怕跟不上。妈说:“他们是考上的,咱也是考上的,不用怕。”一句话,给了我巨大的信心。上学期间,每次从家里到学校,妈都要我吃上两种饭,一种是最爱吃的捞面条,一种是当时难以吃到的大米饭。

  2011年夏天,一场秋雨连续下了40多天,82岁的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腰部受伤,我立即把妈接到家里,寻医问药,端水送饭,抓屎倒尿,悉心照料,使妈的腰伤基本恢复。怎奈妈年事已高,奉养两年以后,妈撒手人寰。

  农历二月二十九是养母的生日,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与养父养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泪水涟涟,心中十分感念养父养母的恩情:父母养儿任劳任怨恩比天高,儿敬父母无怨无悔情深似海,儿孙永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