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五一二国际护士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市护士群体职业状况调查
“白衣天使”们的忙碌与感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衣天使”们的忙碌与感动
——记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市级优秀护士
作者:本报记者 梁智玲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

  在患者眼里,她们是“白衣天使”,无数个日日夜夜,她们与医生一起,从死神手中为患者抢回珍贵的生命;在患者眼里,她们是无微不至的亲人,病床前,因为有她们细致入微的呵护,患者慢慢走出阴霾,拥抱阳光;在患者眼里,她们更像是知心朋友,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无论有什么困难,只要患者张开口,她们总能想尽办法解决。

  她们,就是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们。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个团体,近距离感受她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体会“白衣天使”们的忙碌与感动。

  与死神赛跑 她们冲在第一线

  如果说医院是战场,那么,护士就是随时待命、时刻准备着参加生死较量的排头兵。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每一名护士都称得上是“火线救援兵”。

  孙冬兰是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的一名护士。在护理岗位工作25年的她性格开朗、动作麻利,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救火队员”。每天,从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起,她的一天都要在这个严谨、静谧、紧张的环境中度过。

  5月6日那一天,孙冬兰所在的手术室安排了4台手术。7时30分,她和同事一起,根据每台手术的特点和要求,已经提前开始做准备工作。“手术室里,对护士的要求很高,我们除了要配合好医生,准确传递各种医疗器械,还要认真观察术中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到万无一失。”孙冬兰说。

  第一台手术安排的是患者刘女士的腹腔镜手术。冰冷的手术室里,孙冬兰和医生一起,忙碌地准备着。刘女士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要做手术了,你不害怕吗?”“刚住进医院时,对手术一直怀有恐惧,害怕手术失败,心里没底。后来,手术室的护士专门找到我,全面了解我的情况,还向我介绍了手术室的环境、手术麻醉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康复等方面,也就不那么担心了。”记者与刘女士的一问一答间,正体现了手术室护士们的耐心与细心。

  手术马上要开始了。为了安抚刘女士的紧张情绪,孙冬兰和她唠起了家常,很快,刘女士适应了环境,进入麻醉阶段。麻醉后,护士们全力配合医生工作,准确执行各项口头医嘱,随时协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紧张有序的工作中,一台腹腔镜手术很快完成了。“手术已经结束了,非常成功,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听到孙冬兰的这句话,刘女士悬着的心落地了。孙冬兰和同事们认真清点手术中使用的各种物品,准确、真实地填写各种记录单,耐心地向刘女士解释术后可能会暂时出现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最终将患者送回病房,并进行跟踪回访。

  紧接着,孙冬兰又要和同事们一起,开始准备下一台手术。“只要进了门,永远都是快节奏生活,时间就是生命。”孙冬兰说。

  对于孙冬兰来说,几乎一日三餐都是在手术室和同事们一起吃的。大多数工作日里,医生、护士、麻醉师能坐在办公室吃上一顿工作餐也是奢望。今年3月份的一天凌晨,手术室接收了一名急诊患者,该患者左下肢骨折,出血量多、创伤大、手术比较复杂。她们和医生、麻醉师一起,马上投入到手术中,直到次日13时,才完成手术。10多个小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这种现象很常见,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孙冬兰说,每一台手术中,她们都要和医生一起完成赛跑,为患者抢回珍贵的生命。

  亲人般的呵护

  她们带来温言细语

  迎着晨曦,她们来到病房开始一天的忙碌;踏着夜幕,她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她们,就是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们。近日,记者近距离了解了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点部门科护士长焦心爱和泌尿外科护士梁晓萌,感受护士的劳碌和感动。

  熟悉焦心爱的都知道,她是护理工作的多面手,先后在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介入中心、手术室工作过。丰富的护理经验为她赢得了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明星、医院优秀护士等多项荣誉称号。“除了技术过硬,最重要的是要把患者当成亲人,并具有责任心。”焦心爱说。

  焦心爱有一个特殊的通信录,这本通信录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基本病情。“每时每刻都与患者保持联系,全方位了解患者,即使患者出院了,也要不定时地跟踪回访,很多患者都成了亲人。”她说。

  这些年护理过的患者,焦心爱记得十分清楚;可这些年家里发生的事情,焦心爱却时常记不清楚。“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常忽视对家人的陪伴,孩子生病、父亲手术都不能照顾,这也曾经让我非常自责。”焦心爱说,“虽有过自责,却从未想过改变,在内心深处,医院的患者就是亲人,不把他们照顾好,我更自责。”

  如今,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焦心爱将优质护理融入护理培训工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将护理安全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带出了一批敬业精神强、业务能力精的护理队伍,使医院的护理工作上了新台阶。

  80后梁晓萌是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一名护士,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一直以“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把患者当做亲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抢救危重患者时总是冲到最前面,在不当班的情况下多次参与完成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科室的一名同事这样评价她。

  在泌尿外科,梁晓萌的护理服务深受患者欢迎。不仅因为她拥有精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她亲切的服务态度。记者采访时注意到,面对新入院的患者,梁晓萌始终面带微笑。赵先生刚住院时,由于心情不好,脾气很差,梁晓萌耐心地向他解释住院须知,从护理病人生活细节方面入手,为他打水,剪指甲,直到赵先生心情平和下来,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在梁晓萌的帮助下,赵先生康复出院。“晓萌就像一个微笑天使,护理得好,态度更好。”赵先生说。

  梁晓萌深知,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减轻患者痛苦的良方,繁重的工作之余,她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护理新业务,积极配合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根据专科特点制作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卡片,开展床旁健康教育,为患者出院康复提供保障。

  为患者着想

  她们成了知心朋友

  工作很累,为了抢救患者,她们忘记了劳累;工作很苦,看到患者康复,她们感到幸福;工作很脏,看到患者的笑容,她们抛却了烦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们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很多患者记住了她们,把她们看成自己的救命恩人,她们却将这分感谢埋藏在心里的最深处,作为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辛志芳可是大名人。22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她用精湛的护理技术、永远把患者放在首位的责任心、一双勤劳的双手,让千万个患者从这里康复,也成了千万名患者的知心朋友。

  如今,走在大街上,辛志芳经常遇到熟人打招呼:“护士长,不记得我了?”这时,辛志芳只要一迟疑,打招呼的人便会不满:“我住院时,还是你把我抢救过来的,怎么忘记了?”

  很多患者从神经内科出院后,还要定期来医院复查,每次见到辛志芳,就像是见到了亲人。“对医院总有一种恐惧感,可一想到辛志芳在这里,就平静了下来,有时候甚至还想来看看护士长呢。”采访时,一位患者说。

  从一位对“白衣天使”充满憧憬与幻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位技术精湛、心理素质强大的优秀护理人员,很多护士都感慨,是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教会了她们成长,是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让她们有了为更多患者服务的动力。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多人把患者都当成了知心朋友。几年前,发生在辛志芳身边的一件事至今仍令她记忆犹新。她所在的神经内科是以收治脑溢血、脑梗塞等重症患者为主的科室。科室里住的近三分之二都是重症患者,这些患者每一个都需要精心观察、细心照顾。一次,科室成功抢救了一名几次心脏骤停的患者,家属满怀感激,送来一沓现金。辛志芳几番推谢不下,只好无奈接住,但一转身,她就把这笔钱缴到患者的住院账户上,变成了患者的医药费。患者家属知道后,对辛志芳感激不尽,直到几年后,他们还与辛志芳保持联系,成了最好的朋友。

  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无数“白衣天使”怀着一颗仁心,坚守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重复着繁重而又神圣的护理工作。对她们而言,医院就是家,患者就是亲人,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患者,会忘了下班的时间,会忘了家人,会忘了自己,但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患者的那分责任。”记者在采访时,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