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我与妈妈距离××公里……”这个母亲节,一个刷屏的句式,刷出的不仅是温情,更有浓浓的酸楚和无尽的反思。如果父母病了、老了,身为游子的你能否在身边照顾?养孩防老,能否在你身上延续?种种拷问,已无比现实地摆放在“70后”“80后”面前。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蔡甸王启东:关于孝道,孔子说过一个词“色难”。替父母劳作,供养父母的衣食,这都在其次,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才最重要。在母亲节这天,做儿女的需要自问,怎样做才能让父母开心?我们的孝顺是否来自内心?
@工程师-作家-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为便于照顾母亲,有条件的一定要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没有条件的也要创造条件。自己的孩子在哪儿,妈妈的心就在哪儿,她的家也就在哪儿。
@定要平安归来:随着人口的流动和社会的老龄化,养儿防老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说实话,所谓养儿防老,不只是在经济上要赡养父母,还包括在精神上要给予父母关爱与抚慰。所以,如果不能守在老人身边,就常回家看看;如果这也难以做到,就多打打电话吧!
@怕羞的影子:养儿防老的观念该改改了。现在有很多父母,只要自己能动一天,还是喜欢自己生活,不愿麻烦子女。作为孩子,应该尊重父母的选择,但不能当成不看望父母的理由。你怎样做,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样做。
@青天123ab: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成为展开翅膀的雄鹰,能飞多高飞多高。现在的父母不想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绊脚石,孩子有出息了大人脸上也有光彩。孩子在外地,可以跟随孩子去外地,也可以选择留在老家,老两口在家显得清静,与孩子们在一起热闹,两者皆有优势。让我选择,还是和老伴在老家好。
@zi色feng铃:上次回家之前,老妈清早就打来了催促电话。回到家,老妈已经一碟一碟摆了一桌子的菜。没等走,老妈就念叨:等你们走了我又坐不住炕了!母亲节之所以引起负面的正面的情绪发酵,就因为子女也积压了太多现实的无奈。
@怀川徐小壮:养儿防老这个词本身就是对父母与子女间感情的误解,如果养儿只是单纯为了防老,那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又算什么?我相信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只是源于本能的爱,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足够成功,那么子女对爱的回报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彭羲:看似感性的话题却映射了整代青年人的无限沉思。快速的城市进程催生了两大社会难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只有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才能使家人团聚。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只有企业多给员工探亲假,才能稍微解决这个问题。
@往事随风wg:母亲今年已经80岁了。母亲节这天,我特意回去看望母亲,还带点小礼物。母亲很高兴,对我说:“你们只要平安幸福就好,节日不节日我无所谓。”我回家时,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些她种的蔬菜,让我到家一定打电话给她报个平安。我想:母亲需要的不是节日,我们牵挂母亲,对她来说就是节日。
【下期话题】
法桐树“功过”辩证看
据《焦作晚报》报道,5月11日中午,有市民发微博称,法桐树下起了“毛毛雨”,让他不住打喷嚏、流鼻涕,他建议将法桐树砍掉。法桐树有功,最主要的是在炎炎夏日可以为路人送去阴凉。法桐树也有过,在春夏之交会出现飘絮现象,刺激呼吸道,严重的可导致过敏性皮炎。对于法桐树的“功过是非”,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