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夫妇开素食餐厅 免费为顾客提供午餐
2015年5月11日,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一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刘氏夫妇在家乡的海边办了一家环境优美的素食餐厅,这家餐厅不对外营业,一天只供应午餐,而且对所有人完全免费。据当地人说,刘氏夫妇生意做很好,为了回报社会,在家乡办了这家餐厅,餐厅装修高档,同时聘请了专业厨师前来做菜,不仅有专门负责打饭、清扫的餐厅员工,不少义工也慕名前来帮忙。图为2015年5月11日中午,福建泉州,餐厅员工和义工给前来就餐的人打菜。
除了用餐,餐厅同时还设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座,除了有讲师过来讲课,还有视频播放,让前来就餐的人边吃边听。据悉,餐厅自建成以来,每天都接待来自各地约两三百个人前来免费就餐,每天花费的成本就有数千元,而且老板打算长期办下去。图为餐厅员工和义工在打菜区前。(来源:腾讯)
男子自造飞机缅怀父亲
新闻提示:为了缅怀做过29年飞行员的已故父亲,长春市民杨世军花费近10万元、耗时一年多建造飞机“金海一号”,飞机的名字也是源于父亲的名字杨金海。2014年完工后进行了一次试飞。
5月10日一早,一架轻型小飞机悄悄地飞上了长春上空。这正是长春市民杨世军花费近10万元、耗时一年多建造的飞机。现经过两次试飞,已经起落10次,总计留空2.5小时。
两次展览
2014年4月28日,中国天津首届民间飞行爱好者嘉年华活动,杨世军带着“金海一号”作为吉林省唯一受邀的飞行爱好者参展。
当年的5月,2014年度中国安阳国际航空展,“金海一号”也是我省唯一参展的自制飞机。
缅怀父亲
命名“金海一号”编号“3695”
橙色的机头和尾翼,白色机翼……昨日下午,长春市绿园区城西镇四间房村,一架轻型小飞机安静地停放在一处厂房内。这正是“金海一号”,经过调整后,该飞机翼展9.5米,长5米,高2.5米。设计的最高时速为120公里,巡航时速为80公里。
飞机的建造者杨世军今年45岁,经营建材公司已近10年。他从小对飞机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父亲杨金海是一名老飞行员,从1953年开始单飞到1982年停飞,一共飞行了29年。2011年,79岁的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后,杨世军就觉得,应该做些什么来缅怀父亲。“就是因为对父亲的怀念,才让我最终成为一名飞行爱好者。”他建造的这架飞机不仅以父亲之名命名,橙色尾翼上还有一个编号“3695”,也正是他父亲生前的飞行员编号。
两次试飞
首次试飞 遭遇无动力滑翔
为了检验“金海一号”的性能,杨世军特意自制了一架“挂车”,由自己的私家车牵引,在2014年的10月2日,经过颠簸的村路,将“金海一号”带出了四间房村,进行了首次试飞。
试飞场地选在距长春市区70公里以外的一处无人区。当日早晨,杨世军驾驶着“金海一号”在200米高度内低空盘旋。他回忆当时的感觉,真是太棒了。但试飞时的飞行速度比预想的要快,而他加的油比实际需要少了10分钟的油量,那一次,因为没油了,他的飞机发动机在空中骤然停止,依靠滑翔降落在地上。杨金海说,这把他在地面上的朋友吓了一跳,但也意外检验了“金海一号”在无动力情况下的滑翔能力。
二次试飞 转弯半径大大缩小
总结首次试飞,“金海一号”的操控性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在一些操作性能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随后,他又对“金海一号”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侧滑仪等仪表,将飞机转弯半径大大缩小,提升操作性。
5月11日,是他的生日。因此今年5月9日和10日,他在两日内进行了第二次试飞。这次他穿上了新购置的红色飞行服,在200米高度内再次完成低空盘旋飞行。两次试飞,“金海一号”起落10次,总计留空2.5小时。
“试飞”准备
由专业飞行教练教授
杨世军上学时的专业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他说,听起来和飞机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其中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与流体力学等,对于他后来制造飞机有很大帮助。在决定造飞机前,他先学习了滑翔伞技术,之后又转攻动力伞。
试飞一年多前,杨世军就开始使用模拟器进行飞行模拟,历经了几百次,其中也有失败的经历。其间,他还在河北请了一位专业飞行教练教授,进行了两小时40分钟的实际飞行训练。“实际飞行的时间并不长,这说明初级飞行器的操控掌握也并非那么难。”
“飞天”之梦
梦想是实现专业飞行器生产
杨世军说,自从他开始制造飞机后,结识了很多飞行爱好者。厂房内还有一架蓝色飞机雏形是一位外地爱好者制作的,当时除了外形,内部什么都没有。那个人将这个未完成的飞机送给了他。如今,他已经将这架飞机造成一架双座越野飞机,全封闭机舱,驾驶难度更大。而他酝酿的第三架飞机,则是一个双翼飞机,现在已经购买到了美国的原版图纸。
杨世军说,试飞成功后,有些人为他叫好,也有人质疑做这样的初级飞行器有什么意义。他觉得,他从零开始,虽然目前无法制作更高级的飞行器,但正是他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他觉得,初级飞行器的制作,起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普及和启蒙的作用,他愿意一步步实践,转向更高难度的飞行器制作,“也许这样发展下去,我会实现专业飞行器生产的梦想。” (来源: 新文化报)
仁义翁收肇事司机为义子
2012年11月6日晚,在四川省崇州市金鸡乡,蒲学芳的老伴李光全被电瓶车撞倒,肇事者是在崇州打工的贵州小伙王冬。事后,李光全老人数次说:“可以走了,我没什么大事。”但王冬坚持留了下来,并在医院一直守护老人,寸步不离,这份孝道感动了蒲学芳,也换来了李家人的谅解。素不相识的两家人由此变成了一家人。2014年1月12日,李光全老人离世,蒲学芳老人却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她说:“做人做事要凭良心!对方的家境也不是很好,事情已经出了,就算我们再困难,也不能把别人逼到绝路上。”
一场车祸之后,肇事者,“仁义哥”王冬不离不弃,勇担责任;受害者,“厚道翁”李光全和老伴蒲学芳则坦然面对,原谅对方。这对因不幸的车祸而结缘的“特殊母子”用他们的肝胆相照和仁义善举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2012年11月,王冬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2月,蒲学芳老人也荣登“中国好人榜”。
1.被撞老人"撵"不走肇事小伙 一场意外结善缘
事情还要从2012年的一起车祸说起。2012年11月6日晚8点多,崇州市金鸡乡的金鸡路上,60岁的李光全老人正走回工厂的宿舍,由于没有路灯,途中被一辆时速30公里的电瓶车撞翻在地,肇事者是在崇州打工的贵州小伙王冬。车祸发生以后,王冬没有逃逸,而是陪着老人进了医院检查。在医院,李光全老人数次对王冬说“你可以走了”,却没能“撵”走他,作为肇事者,王冬坚持要给老人看病治疗。“我不走,大爷,你没事了我再走。”王冬说,既然撞了人,就应该负责到底。后来医生拿着报告告诉王冬:“情况不乐观,颅内出血,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事发后的十天,焦虑、忧愁、自责、无助、温暖、感动……让王冬的内心几次大起大落,“我很自责,我甚至做好了坐牢的打算。”
李光全老人手术后,头部被取出两块骨头,认知受到很大影响,智力仅仅相当于两三岁的小孩子。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冬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寸步不离,一直陪着老人直到出院。而为了给老人垫付医药费,王冬举债担责,倾其所有,这份善良和孝道感动了李光全的老伴蒲学芳老人,也换来了李家人的谅解。
王冬敬酒“干妈”蒲学芳,从此两家人变为一家人。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四川站
在李光全老人被撞伤后,王冬的一举一动都被蒲学芳老人看在眼里,她说:“我们不要求王冬拿多少钱出来,我们心平气和地协商这个事情。我们是穷人,王冬也是穷人,我们就是穷帮穷。”就这样,蒲学芳老人除了要下地干农活,料理一切家务,还要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伴,但是她却没有一句埋怨,甚至蒲学芳老人还对王冬说:“即便是老伴走了,我也绝不会为难你。”王冬听了蒲学芳的这番话后,一下子给老人跪下,要认她当干妈,素不相识的两家人由此变成了一家人。
虽然王冬是这起车祸的肇事者,但他和蒲学芳一家人却结下了善缘。
2.失去老伴多一个儿子 "特殊母子"演绎人间真情
2013年3月,李光全病情稳定下来,蒲学芳和儿女们把他接回南部县老家。因为这次撞伤,李光全的智力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得了癫痫。“老伴癫痫发作的情景非常恐怖,每次都像是在鬼门关徘徊。”蒲学芳说,每当看到老伴发病时痛苦的样子,她都心如刀绞。对于王冬认“干爹干妈”,蒲学芳说:“虽然我们遭遇不幸,却多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儿子,也算是对我的安慰吧。”
2014年1月12日,李光全老人因为癫痫发作离世,得到消息后,远在山东菏泽打工的王冬感到非常伤心和内疚。第二天凌晨便匆匆飞回成都,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南部,为离世的干爹送上最后一程。“假如李光全和蒲学芳老人打我一顿,或者骂我一顿,其实我心里都会好受些,可没想到老人及家人对我如亲生儿子,我就更加内疚了。”王冬说。
老人一家没有一个人对王冬有一句责怪的话。“不要哭,男人的眼泪贵如金!”面对伤心的王冬,蒲学芳安慰道。她觉得,王冬还年轻,不能因此让他背上了思想包袱。
在后来的日子里,王冬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和两个孩子一同接到了山东开始新的生活,三代同堂的欢乐让他体味到这平凡的幸福,也更让他牵挂远在南部山村里的干妈蒲学芳。尽管自己收入并不高,还需要供养一家老小,但在2014年中秋前,他依然为异乡的干妈蒲学芳寄去了月饼和2000元钱。而在南部县的小山村里,收到远方的干儿子寄来的月饼和钱,蒲学芳老人万分感动,并多次表示自己有劳动能力,不需要。
在蒲学芳老人看来,自己虽然失去了老伴,但真的是多了一个儿子。而对于王冬来说,蒲学芳老人的宽容和善良让他倍感人性温暖。
总会有人对她说:“你这么容易就放过那个人,看他把你害得好惨。”蒲学芳却始终认为:“王冬是个好人,既然我们成了母子,就不应该计较。”
蒲学芳说:“自从上次离开后,一年来王冬经常打电话关心我,比亲儿子打的电话还多,还给我寄钱。”她悄悄对记者说:“比我儿子给得还多。”而另一边,每到过年过节,蒲学芳都会拿出王冬给她寄的钱去为王冬“放生”。“他是我的儿子,我就要为他祈祷,这是当妈的责任。他这几年运气不好,我希望通过放生祈祷他过得好起来。”
几年的相处,已经让王冬和蒲学芳一家人有了一份胜似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也无法割断。
3.母子重聚心更近 双双领奖获点赞
蒲学芳用一个农村妇女的纯朴善良,包容着这个年轻人的过失,并坚守着自己当初的承诺,没提任何苛刻的要求,视王冬为亲生儿子。2015年2月11日,“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蒲学芳、王冬榜上有名,并被网友称为“仁义老人”、“仁义哥”。时隔一年在成都再聚首,这对“特殊母子”的感情不仅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亲近。“厚道翁”李光全去世后,蒲学芳和王冬仍将这份“仁厚”延续至今。
“特殊母子”在颁奖台上。
母子两人一见面,以拥抱开始。蒲学芳急不可耐地看着王冬,“长胖了,气色比以前好多了。去年他来南部,真是受了不少苦。”演播厅灯光闪烁变幻,王冬始终牵着“干妈”的手。“王冬很细心,也很懂事,我为有这样一个儿子高兴。”蒲学芳一个劲地夸王冬。见到“干妈”,王冬依然有抹不去的愧疚和忐忑。“这种感觉永远都会有,毕竟是我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那么大的伤害。”当然,在王冬的心里更多的是期待,“如果说当时答应做儿子是因为感动和对老人的弥补和安慰,现在我真地把自己当成她的儿子,把她当做我的妈。”
不是母子,胜似母子。他们是最普通的农家妇女和打工者,却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融进血脉中。“责任”、“担当”、“宽容”、“善良”,让他们化仇为爱,相互牵挂。
编辑点评
一诺千金的蒲学芳老人用她宽广的心胸提高了人性的温度,忠厚仁义的棒小伙儿王冬用他纯善的良心诠释了美德的可贵。一个地道的农家老妇和一个普通的打工仔,用他们的宽厚、仁德、善良、诚信之心,将不幸的意外演变成幸运的善缘,这对“特殊母子”间胜似血亲般的真情实感彰显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人性美德。“仁义老人”蒲学芳和“仁义哥”王冬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最美的人心和最温暖的人性,为他们点赞、为正能量点赞!(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