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修武县王屯乡周刘村南,我市的垃圾填埋场位于此地,这是一个工作环境很特殊的地方。
冬季,再厚的棉衣似乎也抵挡不住这里的寒风;夏季,超过40摄氏度的垃圾压实机里如蒸锅一般,空气热得让人窒息;即使气候温和的春、秋两季,垃圾填埋场的气味也会令普通人难以忍受。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刘巨峰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他怀揣着朴素而崇高的工作理念:“城市净,我的梦!”
每天,刘巨峰都要将垃圾推平、压实、覆盖,日复一日地重复垃圾处理作业流程。6年来,他把所有的热情和干劲都献给了这里。
焦作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700多吨,堆成小山后有上千立方米。每天,这些生活垃圾都会被运到焦作市区30公里外的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在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苦点、累点不算啥,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我就要把它干好、干出色!”刘巨峰坦言,刚开始到这里工作时,他很犹豫:天天泡在垃圾堆,和苍蝇、蚊子打交道,这样的工作谁会愿意干?但转念一想,如果大家都不愿意与垃圾打交道,我们的城市环境卫生咋保持?
朴实的刘巨峰,以一个朴实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投入到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
“巨峰很朴实,也很踏实。”说起自己的爱徒,师傅赵小伟很得意。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刘巨峰对机械操作一窍不通。为了更快进入工作状态,他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买来了许多机械操作方面的书籍,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虚心向师傅请教。师傅上机器干活,他就坐在旁边看;师傅下机器休息,他仍然坐在机器上面反复琢磨操作要领。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刘巨峰能熟练地掌握垃圾压实机、装载机、消毒车等7类机械的操作技术,成了全站的“学习标兵”,被单位破格提拔为机械作业队队长。
在一般人眼中,垃圾填埋处理工作是一项简单的粗活,而在细心的刘巨峰眼里,要想干好这个工作,有太多的技术细节需要用心钻研、琢磨。刘巨峰认为,苦、累、脏固然是垃圾填埋工作的客观写照,但讲技术、讲科学也是新时期垃圾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2011年,为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市城管局与上海百川公司合作建成了沼气发电厂。这对垃圾填埋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事物,刘巨峰制订了作业计划,将责任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分层、分单元的作业标准,协同沼气发电项目开展垃圾摊铺压实作业,布设好各类沼气收集管道,确保该项目利用垃圾填埋气体能每年发电900万千瓦时。
针对雨季作业的操作难题,刘巨峰建议,先从修整进场道路入手,同时修建坚固的倾倒平台,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下雨积水对操作造成的影响。然而,修整道路需要大量石灰、石子等建筑材料,成本超出了单位的承受能力。单位经费有困难,咋办?“一根筋”的刘巨峰带领大家几经协调后,从周边正在修路的工地上拉来了大量废弃灰渣,加入适量的白灰后,分层铺垫压实到垃圾堆体道路上,有效解决了雨天陷车等问题。
“刘巨峰的工作能力,一个能顶俩!”垃圾处置管理站副站长郝国良说,为了工作,巨峰常年住在站里。每天6时,他总是第一个到岗,对垃圾清运车过磅,及时将垃圾推平、压实、除臭、覆盖。晚上,他还常常主动加班,工作到22时是家常便饭。
对于普通人,节假日是休闲娱乐的美好时光;但对于垃圾处置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节假日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每到节假日,会有更多的生活垃圾运往垃圾填埋场,当人们都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快乐中时,刘巨峰和他的同事们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承担着比平日多出2倍以上的工作量。尤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为了处理“海量”的垃圾,他们往往要工作到凌晨才能下班。大年三十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这些在人们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儿,对于刘巨峰和他的同事们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刘巨峰说,这些年,他很忙,很少有时间为妻子分担家务,更没时间悉心照顾父母和孩子。对于家,他有愧疚,但不后悔,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事,再苦再累都很值!
记者手记
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衡量这座城市的垃圾处理水平是一条硬杠杠。每天,城市都要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倘若处置不当,城市的形象将黯然失色,市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无论在大脑中想象过多少次,在你没有实地踏上垃圾填埋场之前,是无法感受到这里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令人震撼的“垃圾海洋”。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车流和人流,更没有野外的田园风光,垃圾散发的气味时刻都在提醒你:这里是垃圾填埋场。刘巨峰和同事们担负着无害化处理焦作城区生活垃圾的责任,是全市环卫事业的终端环节。他在这个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坚守告诉我们:自觉维护城市环境,是对垃圾处置工作人员的最大尊重。
不管你是不是环保主义者,不管你承不承认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在垃圾生产和处置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净,我的梦!”,建设美丽焦作不是刘巨峰一个人的事,需要每位市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