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春浩
“新常态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说,“面对高等教育新常态,河南理工大学理性认识新常态,积极看待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以结构优化为手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奋力推动学校发展在新常态下再上新台阶。”
“面对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学校站在战略高度加快思想观念转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努力推动自身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邹友峰说,“一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以人才市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河南理工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品德’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战略,结合‘大学使命、人才需求、学科特色’导向,把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着力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教学工作新体系,教学基本建设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造就和培育了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实现社会深度融合。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河南理工大学以服务煤炭工业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增大总量要规模,提高水平上层次;支持纵向,鼓励横向’的科研工作思路,把加大科研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紧密结合,修订完善和制定纵横向科研、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导向政策、制度,逐步构建起与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目标定位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机制,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显著增强,实现了校地、校企的理想对接与深度融合。三是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在新常态发展道路上,学校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矿、特色强校’道路,着眼于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安全培训、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 把学校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科技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在支持地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国家能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中作出了巨大努力。四是实施‘文化兴校’战略,打造理想精神家园。传承、融合、创造和引领文化是大学肩负的重要使命。学校肩负起新常态下的新使命,积极实施‘文化兴校’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强化核心价值理念建设、培育潜心钻研的校园风气、提升学校文化内涵,铸就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理想精神生活家园,确立了学校领先发展、永续发展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