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育不要为了追求 升学率放弃立志树德
古人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手机诈骗人均损失超七千
面对“择校”各国家长 心态都差不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群从中学毕业60年的“80后”谈人生感悟
教育不要为了追求 升学率放弃立志树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坐在轮椅上的80岁同学来了,远在美国的80岁同学坐飞机回来了,近日,48名从宁波市第三中学毕业60年的耄耋老人都回到了母校,感谢母校的教育让他们中学时代立志树德,使他们终身受益。

  宁波市第三中学1955届学生会主席林耀森说,他们这个“80后”的班级非常特殊,全班48名同学中,出了19位正教授级专家、学者,11位高级工程师,11位高级教师,两位企业家,退休前就职单位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等科研单位。

  在一所普通中学的一个班级,能出这么多专家、学者令宁波市第三中学整理校友录的老师惊叹,这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牛人班”。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高考升学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这个班级的同学除了6名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高考外,42名同学多考入国内知名大学就读。

  清华大学教授、工程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桂立明说,他们班同学的成长成才除了有历史因素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一是一流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要办一流的学校是不可能的。时任校长石德濂亲自教他们的数学,当时的语文老师陆竹声是从北大毕业的绍兴“四才子”之一。“陆竹声老师学识渊博,从课文联系到历史,从历史联系到现实,对同学们的语文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显传说,他的同学应松年就很得陆老师的欣赏,再加应松年勤奋努力,语文写作水平提高很快。现在应松年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行政法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是配备了优秀的班主任。当时的班主任戚秀媛的丈夫是一位烈士,女儿在上海工作。她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学生身上,全班学生的衣食住行什么都管,晚上学生们睡了会来查看盖好被子没有,早晨有同学睡懒觉她能把被子掀了,并教育学生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心。大家都尊称她为“戚外婆”。

  “教育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的素质,而不是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张显传教授说,他们在宁波市第三中学上学时班风很好,大家团结互助,劳逸结合,经常一起锻炼身体,不像现在一部分高中学生为了评优你争我斗,或者为了高考“死读书”。

  从浙江镇海中学教师岗位上退休的陈杰范说,60年前的中学教育给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即立大志为祖国服务。

  “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富强、发展而努力学习。”林耀森说,他们中学时代在报纸上看国家取得新成就的报道,都会热泪盈眶。核工业西南地质局原局长张庆亨介绍,为了给我国核工业寻找铀矿资源,制造出核武器和建设核电站等,他从东部沿海跑到了西部大山,没有中学时代培养的坚定信念与意志、刻苦学习与钻研精神是做不到的。

  “当前的教育有些太功利,不能为了高考升学率其他的事情都不做。”宁波市第三中学现任校长王晓明说,学业成绩是人发展基本素养的一部分,高考升学率也只是育人价值的成果之一。总结、分析1955年从该校毕业的这些“80后”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教育千万不要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放弃对中学生立志树德的责任。 李剑平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