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和谐,这个话题有点玄学的味道。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搞得太明白,只想把一些想法与朋友们分享,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所启迪。从接触哲学起,我们就知道了辩证法,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任何事物都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去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绝不能片面地看问题。事物的二元结构左右着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看待人和事都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认为没有比这更公允,更正确的了。唯物辩证法几乎成了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从来没有动摇过对“二元哲学”笃信。近年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在中国出现,那就是“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人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人人讲和谐,事事讲和谐,和谐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最强音。但究竟什么是和谐呢?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看,和谐就是万物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意思,进而提出了视野更为开阔的、影响世界深远的和而不同思想。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所在。西方哲学中的和谐理念最具代表性,是对立统一是真正和谐。其实,和而不同与对立统一的根本含义是一致的,真正的和谐不是表象上的一致与统一,而是在对立中寻找和谐,在差别中寻求一致。和谐共生,和谐共荣,和谐社会,普天同庆。
我们通常讲的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我称它为第三种和谐。
其实,这是人的和谐理念中最重要环节。人们往往只强调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忽略了人与自身和谐的重要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这三种和谐对应着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念,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道家思想中的“尊天道、法自然、见素抱朴,清静无为”的观点,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释既佛教,指出“源自本心、修身养性,追求顿悟、心如古井,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等理念,恰恰对应了人与自身的和谐。为什么说人首先要做到与自身和谐呢?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了名利诱惑,心存嫉妒与怨气,争强好胜,见利忘义,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一个内心充满怨恨、贪婪之情的人怎么能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构建人与自身的和谐呢?首先要修身,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学习,进而将自己塑造成克己复礼、性情纯真、道德高尚的人。与人交往以礼相待,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宽以待人;对待名利,淡然处之,对待诱惑,心如止水,避让退之。其次是养性,养性即养心,就是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人间万物,主宰由心,心生万物,归于本真。修身在外,养性在内。追求人生的大彻大悟,懂得舍与取、失与得、名与利、进与退、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追求与世无争、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正所谓“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观窗外云卷云舒”,崇尚宁静以致远、心远地自偏的心理境界。一个人只有完成了自身的修炼,才能真正达到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状态。
前几年,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书,提出了“一分为三”的观点。他指出,我们一直在讲“一分为二”,其实一分为二,正反两面,强调的是对立而不是和谐。恰恰是那个“三”,那个中间的一点,在两方对立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和谐的根本所在。我由此想到了儒家的中庸哲学,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快不慢,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正是二者之间“三”的结合点吗?这个观点虽然还不成熟,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观察社会、对待自然、与人相处的理念,少一点二元对立,少一点非此即彼,多一点调和,多一点模糊,多一点中立,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和谐宇宙大有益处。
一分为三,第三种和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