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共有352万人出国留学。许多出国人员是国内名校高才生,但他们出国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患。针对这种情况,5月22日上午,教育部首次在南京大学举办了“平安留学”行前培训会。
(据5月23日《现代快报》)
如今,很多学生和家长把求知的目光投向国外,把出国留学作为提高素质、开阔眼界的一条捷径。
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不能片面看待。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46万人,但不到一年这个群体就有上千人发生各种事故,着实令人震惊。因此,教育部举办出国留学行前培训会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高不可攀的出国留学的机会,已落入寻常百姓家,导致一些家长盲目跟风,不顾子女的意愿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一门心思要将孩子送到国外求学。其实,这样做未必能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景。
首先,出国留学并不适合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自理、心理调适能力及学习的自觉性普遍较弱,能否适应国外的生活,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都是未知数。
其次,孩子失去父母的监督和庇护,独自面对陌生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心理往往不堪重负,性格变得孤僻甚至扭曲。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心理崩溃,神情恍惚,竟持水果刀将母亲刺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给出国留学热降降温。作为家长,要给孩子的人生作出长远的规划,不能把出国留学当作终极目标。家长考虑出国留学问题时,应与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毕竟,出国留学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长,面临挑战、困难和压力的也是孩子而不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