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南边是开心农场,大家可以亲自种植蔬菜;北边是采摘园,种有各种果树;我们这里还有很多娱乐设施,游客可以在此就餐、住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全国劳动模范孙永利说。搬一把凳子,记者坐在孙永利家庭农场的阡陌小路旁听他讲自己的创业故事。路边的垂柳和白杨随风摇摆,虽然艳阳高照,树下却是凉风习习。
该农场位于博爱县金城乡南庄村,类似这样的家庭农场,该村总共有六个。这是孙永利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次尝试。
回顾孙永利走过的路,勤学苦干贯穿他的创业历程。他当过民办教师,搞过运输,开过摩托车维修店,还做过广告商,现在是博爱县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原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不仅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还带领乡亲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近年来,孙永利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全省青年致富带头人、全省种粮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
劳动增长才干,劳动创造财富
孙永利是个有创业激情的人。1990年,刚满20岁的孙永利辞去民办教师的工作,买了一辆农用车搞运输。从小就喜欢农业机械的他,一边拉活儿,一边学习机械维修知识,并经常帮助乡亲修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等,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1992年,孙永利帮一位村民修车,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把车修好。这位村民觉得孙永利踏实肯干,就把一个亲戚家的闺女介绍给了孙永利,不久二人喜结良缘。“通过劳动,我收获了一个幸福家庭。”回忆起这段往事,孙永利心里总是甜蜜蜜的。
1993年,孙永利和爱人在博爱县城租了一间房,做起了维修摩托车的生意。由于孙永利技术好、人实在,生意非常红火。仅一年时间,孙永利的门面房就扩大到了六间。五六年下来,孙永利足足赚了100多万元。后来,孙永利又转行做批发摩托车零配件和销售摩托车的生意。这一干就是10年,孙永利也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灵感是在劳动时产生的。孙永利的实践证明,只有勤学苦干,才能增长才能,并不断发现创业的机遇。
2001年,当得知国家认定电动车为非机动车后,孙永利就敏锐地嗅到又一商机:摩托车的春天已经过去,电动车取代摩托车指日可待!于是,他寻思着将生意转型。
2003年,孙永利果断进军广告领域,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身。如今,孙永利的广告公司在博爱县是响当当的行业龙头。
抓住惠农政策,在黄土地中掘金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黄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希望自己能在黄土地上干点事情。”孙永利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8年,当孙永利看到农业税全免、种粮发放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实施
后,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回到家乡,在黄土地上创业。由于政府积极鼓励农业合作社发展,他就筹集资金120多万元购买了9台大型农机及相关配套设备,成立了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
刚开始,孙永利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为主业,并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农户只要交10元手续费,就能委托合作社管理自己的耕地,还能享受到相应的农机作业费优惠。土地托管服务省去了农户的耕作之力,专业化、现代化的大型农机服务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得到了乡亲的一致认同。成立当年,合作社就接纳了3050个农户,托管土地1.8万亩,实现纯利润近20万元。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该合作社先后获得全省优秀农机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荣誉称号。
时代在变,孙永利也在思考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他认为,单纯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经济效益有限,如果能将农户的土地承包过来进行大规模种植就更好了。
没想到,他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2009年,博爱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施发展现代农业战略。为此,博爱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即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帮助下,2009年秋,孙永利抓住三秋作物换茬耕种的时机,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承包1160亩土地,开了全省整村土地流转的先河。
随后,孙永利成立了中原种植合作社,引进了河南农科院的小麦新品种世麦18号及豫农035,在实现高产的同时,还凭借规模种植、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2010年,孙永利的1千多亩小麦大获丰收,赢利80多万元,加上农机服务利润,那一年合作社收入130多万元。当年,孙永利被评为全省种粮大户标兵;2011年,中原种植合作社获得全省先进农民合作社荣誉称号。
此外,他于2010年倡导成立了清化姜技术指导协会,科学试验,打破传统,成功将清化姜引入博爱县南部乡镇试种,当年就喜获丰收。在他的带动下,2011年该县清化姜种植面达5000亩,成为该县农业转型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
2013年8月,孙永利投资500万元建设了集观光种植、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现已初具规模。
一人富不算富,带乡亲同走小康路
一人富不算富,孙永利要带领乡亲同共致富。
金城乡南庄村是一个传统粮食生产村,人均1亩半地,土地流转前村民收入不高。
“其他村的很多乡亲都开上轿车了,我们这儿连骑摩托车的都不多!”孙永利说,农民很辛苦,付出劳动多,收入却很少。为啥?没有挣钱的门路,只会从土里刨食吃。
孙永利向记者讲了一个身边的事。孙永利的一个同学盖房子花了15万元,欠外债9万元。那位同学如果仅靠全家人种的6亩地粮食,大约需要10年才能还完外债。得知此事,孙永利帮同学流转了土地,加入了合作社。从土地耕种腾出手后,孙永利又借他15000元买了木工设备,让会做木工的他为婚纱店、广告公司制作画框。那位同学让爱人在家经营,自己去外地打工,一个月能挣5000元,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把盖房子借的外债还完了。
土地流转前,村民孙长青种了6
亩地,年收入6000元左右。如今,他将土地流转给了孙永利的合作社,一年仅土地租金就有4800元。他在外地打工,一年还能收入2万多元,家庭总收入是以前的4倍。
“乡亲富了,前几年,我们村里迎来了盖房的高潮,最近两年又迎来了买私家车的高潮。”孙永利说,“带领乡亲致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土地流转前,南庄村村民人均收入7千余元;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每亩地每年能增收800元,还使300多人离开了黄土地,从事其他行业。2013年,南庄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余元。”谈起南庄村的变化,孙永利如数家珍。
“我要珍惜全国劳动模范这一荣誉,扎根农村,以身作则,带动更多农民兄弟致富,为建设美丽乡村添砖加瓦,为黄土地上的事业奋斗终生。”孙永利踌躇满志地说。
雨果说过:“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有思想的人和肯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考也是劳动。”孙永利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劳动,日积月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