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处不在。只要用心、用脑,就会有创新;只要坚持、鼓劲,创新就会成功。近年来,沁阳市电业综合公司工会为了推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创新工作,通过建立“三项机制”,有力推动了创新工作室的蓬勃开展。
成立组织,建立保障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该公司,这条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在各级管理层和广大职工心中。为此,该公司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形成了员工创新创效活动的规模效应,有效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2011年,该公司专门成立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成果评审委员会,建立起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工作管理网络,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与全年工作目标相结合,与企业工作实际相结合,渗透到安全生产、营销服务、企业管理等各领域,制订了详细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
该公司通过健全完善职工技术创新规章制度、设立职工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组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激发了员工参与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干劲和热情。近年来,该公司员工自发成立了涵盖营销、生产、检修、配网等方面的QC小组19个。同时,该公司把岗位练兵、技术比赛中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的绝招总结成为先进工作法,通过举办导师带徒、青蓝工程、现场传授技能等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自己办网络教学、多媒体课堂、员工大讲堂等形式,对职工进行科学技术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队伍。另外,该公司通过多种技能的综合性培训,使每个员工做到“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在2014年的教育培训投入上,该公司共投入科技教育培训费30万元,外派参训233人次,举办科技讲座5场、QC成果经验交流4次,内部组织培训637人次。
树立典型,促进榜样引领
李国正班(站)长技术创新工作室谷丽莎劳模技术创新工作室、青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走进该公司办公大楼,这些以一线职工为技术创新主力军的创新工作室,让人眼前一亮。
该公司成立这几个创新工作室后,紧紧围绕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进度、解决问题,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使技术创新工作得以扎实有效开展。李国正班(站)长工作室是一个以技术攻关为主的技术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推行的“三勤四有五到位”工作法,激发了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工作室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在他的带领下,多年来工作室成员共获得各类成果50余项,工作室获得焦作市优秀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焦作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工作室还先后接受媒体采访82人次,河南日报、中国广播网等媒体予以多次报道。李国正本人也获得了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实施奖励,提供物质保证
科学的竞赛激励机制是进一步激发劳动竞赛热情、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劳动竞赛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在实际工作中,该公司采用多种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如利用宣传典型人物、奖励优秀项目、开展技术论文评比、向上级部门推优等方式,不断满足参与创新创效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逐渐建立健全了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家考职称、取学历、拿技能,大力提升人才当量密度。2013年,该公司先后出台了《职工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技能津贴发放办法》《员工学历提升奖励办法》等规定,对取得高级工、技师资格证的职工给予特殊津贴,对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取得学历证书的职工报销60%的学费,对在省、市公司竞赛调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职工给予特殊奖励,对于企业中有特殊贡献的基层优秀员工,在物质奖励的同时,还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开辟新渠道,选聘他们为主任、副主任等技术专责,享受中层待遇。
2011年以来,该公司共发放科技创新奖金16万元,包括李国正在内的9名基层员工被选聘为副主任技术专责。在激发员工技术创新工作实践中,该公司注重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结合,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合闸线圈经常烧毁的现象,李国正班(站)长工作室研制开发了防烧毁合闸线圈,目前已应用于该公司15座变电站的63个开关设备上,使异常状态下合闸线圈烧毁率从100%降低到1%。2015年,该公司又计划投资15万元,将现有的试验动手区完善成为劳模实验室。届时,一个集职工技术创新、青工培训、技术交流、二次维修等目标为一体的员工活动基地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