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互联网+”,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情不自禁地呈现出一个扇形的wifi符号?的确,“互联网+”正如魔术般改变这个世界,并正由近及远,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热词。
不过这次,“互联网+”的魔棒点中了流通领域。5月15日,商务部发布《“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计划的出台顺应了互联网技术与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大趋势,并将激活流通业发展,促进流通规模达到新的高度。
其实,该计划不论是否出台,互联网“搅乱”了传统流通行业的一池春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几年前的流行语,“今天不重视电子商务,明天将无商可务”的预言逐步变成现实。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网络销售额接近2.8万亿元,同比增长49.7%,近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15年一季度,网络消费达到7600亿元,同比增长41.3%。
事实上,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已经有了很多“互联网+”的做法,并且产生了无穷魔力。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和滴滴……当然,在这些做法被重新定义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时候,大家对此又多了一分新的期待。
然而,“互联网+”的魔力绝不应仅限于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业界对它的期待,还聚焦于它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激发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主任陈进认为,“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思维,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的动力,而“互联网+”正是这种新动力的提供者。
诚哉斯言,此次“互联网+”这个“魔法棒”点中流通业之后的神奇效果,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