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铁路,百年追梦,百年沧桑……从1902年道清铁路的第一根枕木铺设开始,到2015年郑焦铁路上列车跨越黄河飞驰而来,焦作,已在清朝、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铁轨上走过了113个年头。
铁路,给焦作带来了什么?火车,把焦作拉向何方?在郑焦铁路正式开通之际,让我们循着百年铁路走向历史的纵深,去探寻铁路与一座城市共生共荣的脉络。
火车惊醒小镇睡梦
焦作,因煤而兴;铁路,因煤而建。煤炭与铁路,兴起了太行山脚下的一座城市。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焦作小镇,仿佛一夜间穿越了历史时空,陡然拥有了河南省第一条铁轨、第一家银行、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所医院、第一盏路灯、第一个公园、第一家剧场、第一条商业街……
《道清铁路旅行指南》(1933年版)卷首《道清铁路略史》如此记述中原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本路发轫于道口,终止于清化,后复拓展至陈庄。沿线所经,昔为殷周之地,绵亘八县,横贯豫北……”
关于道清铁路对焦作的拉动作用,《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作了这样的描述:“焦作镇原为豫北荒僻之区,交通极为不便。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商福公司开采煤矿、建设铁路后,地利开发,交通便利,工商发达,与时俱进,俨然为豫省西北之重镇。民国六七年间(1917年~1918年),为焦镇最盛之时代,笙歌彻夜,共乐升平……市面电灯、电话及自来水种种设备颇臻完善,渐呈繁华气象。所有四乡农产咸会于此,以备各地采购者;而津沪各地之运销无烟煤者,莫不派员驻此采办。将来果能东展道(口)济(宁),西展柏(山)泽(州),运输畅通,矿业发展,则焦镇之繁荣,正未可以限量也。”
道清铁路的通车,把当时的商贸重镇清化同道口甚至天津连在了一起,焦作的煤炭、竹货、“四大怀药”源源不断地运到了道口三里湾码头,然后通过卫河水运直达天津;而天津的工业产品和“洋货”以及各种时尚,也纷纷在焦作登场亮相,“焦作繁盛街市集于中山东街(今新华街),所有银行、绸缎、洋广布匹、饭馆、浴堂、妓寮、旅馆,均集于是……其著名之商号如钱业之同和裕,煤油业之聚源栈、中裕存,杂货业之德兴厚、德源恒,洋货业之义盛永、豫立丰,南货茶业之稻香村、紫岩春等”。
道清铁路的开通,为焦作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之光,不仅强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座小镇向近代工业城市大步迈进。铁路所经之地,人们观念在发生改变,对城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1907年,焦作路矿学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我国第一所铁路矿业大学,也是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现代高等学校。
然而,随着“绵亘八县,横贯豫北”的道清铁路繁华褪尽,焦作铁路跌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沉寂时期。战争与动乱,让铁路断行、建设止步、运输萧条。至1949年,道清铁路仅剩新乡至焦作一段,更名为新(乡)怀(庆)铁路。1950年,此段总长70多公里的铁路改成新(乡)焦(作)支线铁路。
铁路让焦作连四方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焦作铁路开始走出低谷,走向复兴。始建于道清铁路时期的焦作北站,承担起煤炭运输的重任。高峰时,焦作北站每天向郑州铁路局申请550个车次,每天实际调度通行400车次,运煤车辆就达350个车次。在当时,焦作北站的日装车发车量能占到郑州铁路局全局日发车量的八分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迎来铁路建设高潮。
1966年,以客运为主的焦作火车站(南站)拔地而起。
1969年,承担晋煤外运重任的月山站横空出世。
上世纪60年代,全长398公里的太焦铁路开始修建。1970年,长治五阳至焦作月山间188公里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1974年初,太焦全线建成并正式开通客运业务。1979年,南太焦(长治北至月山段)完成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
太焦线是晋煤外运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同时也是与京广线平行的我国南北铁路交通干线之一。该线设置站点49座,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辆运煤列车通过,年运煤量近一亿吨。
1969年,焦(作)枝(湖北枝城,今宜昌市宜都区)铁路动工,1970年建成,1978年延长至广西柳州,全长1639公里;1988年,两条铁路合并,改称焦柳铁路。焦柳线在月山站与太焦线交会,沿途连接华北、中南地区多座工业重镇,构成了与京广线平行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另一条南北向铁路大动脉。
1994年,全长252公里的侯月铁路建成通车。这段自山西侯马至我市月山的铁路成为晋煤外运的又一条大通道,它向东连接山东日照港,形成与陇海铁路平行的另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有效减轻了陇海铁路的压力,同时缩短了西北与山东出海口的运距。
1981年,为缓解运量与运能间的矛盾,国家决定增建新乡至焦作铁路复线,并对既有线路进行改造。4年后,复线工程完成,全长154公里的太焦铁路月山电气化路线开通使用,年运输能力提高到4000万吨以上。2003年6月,新月线正式实现电气化,这段始于清末的铁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目前,新月线铁路每天通过列车230列以上,是全路最繁忙的区段之一。
如今,在我市境内的铁路线有焦柳(焦作—柳州)、太焦(太原—焦作)、新月(新乡—月山)、侯月(侯马—月山)四条,主要火车站有焦作站、焦作北站、焦作东站、待王站和月山站。其中,月山站为太焦、焦柳、新月、侯月铁路的交会站,同时也是豫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编组站。而焦作东站的易名升级,让我市在京广线上取得了唯一的列车停靠站点。
路网纵横,货运发达,加快了我市工业前进的脚步。来自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焦作市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连年位居全省第二,其中轮胎、皮毛、矿产、有色金属等的出入境量位居全省首位。毋庸置疑,铁路,承载着这些工业原材料与产品往来港口与我市企业之间的运输重任。
火车送我去远方
相对于大流量的货运能力,我市铁路客运长期处于“欠发达地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焦作人即使到与之毗邻的洛阳市,也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因为那时候焦作西部没有跨越黄河的公路桥,去洛阳只能坐火车,而火车则要先向东北方向绕道新乡,继而走京广线经郑州再上陇海线。更何况,那时候途经我市的“票车”一天只有一趟。
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客运为主的焦作火车站(南站)的修建,我市铁路客运告别了与货运“一站合用”的局面,但是至上世纪末,途经我市的旅客列车仍寥寥无几,而进京客运列车每天只有一趟。2012年,途经我市的旅客列车增加到每天9对。
近年来,经市政府与铁道部门多方争取,途经我市的旅客列车快速增多。今年5月20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后,每天途经我市的旅客列车已增加到31趟次(包括在月山站停靠、焦作站不停靠的列车),其中每天进京的旅客列车达到6趟。
如今,从我市出发,您不用换乘火车,向北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太原、大同、石家庄、唐山,向南可抵武汉、南昌、厦门、襄阳、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张家界,向西可达洛阳、西安、银川,向东可到郑州、开封、济南、徐州、连云港。
随着郑焦铁路即将开通,焦作与郑州将构成半小时经济圈,我市开始步入以高铁为代表的大交通时代。
与此同时,我市的高铁蓝图也徐徐展开。2014年年底,太原至焦作的高铁方案已通过评审并列入建设规划,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太焦高铁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焦作到太原只需1.5个小时。近期,新乡—焦作—济源城际铁路也已获国家批复。焦作,正从以货运为主的铁路网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转型,一个“十”字形的快速铁路网正呼之欲出。
铁路,唤醒了一个豫北小镇;铁路,催生了一座新型工业城市;铁路,还将引领这座城市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本报记者 陈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