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叫麦稍黄,又是一年碾转香。
5月29日,地处温县城乡接合部的岳村乡牛洼村,几十户碾转加工户正在忙碌,脱粒、淘麦、搓籽、汆炒、碾磨……一粒粒半黄的麦籽,变幻成一丝丝、一缕缕的碾转。
碾转是饥荒年间的产物。在饥荒年间,每年5月青黄不接,是农家最难熬的季节,有限的储备粮所剩无几。这个季节,也是小麦籽粒饱满、即将成熟的时候,饥饿的农民便用半熟的麦粒充饥,于是就“发明”了碾转。
碾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首先要把割回来的青麦捆成把,在搓衣板上来回揉搓,待麦籽全部搓下后,用簸箕簸出麦糠麦梗,再把簸净的麦籽放在大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大火翻腾汆炒,直到汆炒出新麦的清香。汆好的麦籽出锅放凉后,倒在一张反铺在地上的苇席上,用手把麦籽上残留的糠皮搓掉,再次用簸箕簸净。这时候,就可以将麦籽倒在石磨上进行碾磨了。将麦籽倒入磨眼,一丝丝、一缕缕的碾转便从上下两扇磨间徐徐碾出。做一次碾转,要经过十来道工序,大约需要三四个小时,因此民间也有“碾转好吃真难做,一碗碾转汗湿襟”的说法。
牛洼村做碾转的习俗由来已久,过去靠手工搓籽、人工推磨,主要供自家和亲朋好友尝个鲜,只将少量拿到县城卖钱。1995年,村民牛国庆把自家的石磨进行改造,用电动机驱动石磨,加上小型打麦机脱粒,大批量加工碾转进城销售,收入不菲。受牛国庆的影响,加工碾转的村民越来越多。目前,全村从事碾转加工的村民有30多户。
今年53岁的牛国庆不但做碾转,还种山药,也兼做其他生意,是村民公认的“能人”。他是村里第一个做碾转生意的村民,也是第一个携带石磨进县城、省城现磨现卖碾转的村民。目前,他拥有5盘石磨,其中两盘磨长期在县城街头现磨碾转卖。他每天加工碾转近千斤,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同郑州、新乡等地的宾馆、饭店建立了供货关系。“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俺就尽量满足。现在,俺每年销售到宾馆、饭店的碾转达数千公斤。”牛国庆说。
在牛洼村,村民牛广全是思想比较超前的碾转加工户之一。他从事碾转加工近20年,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收入,经济效益是卖小麦的七八倍。为改善碾转的口感,5年前,牛广全将自家的4亩地全部种成了面包专用小麦。他说:“面包专用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做的碾转口感好。俺分别种了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小麦,磨碾转的时间可达20多天。”
如今,碾转加工成了牛洼村村民的重要增收渠道,村委委员刘花毛告诉记者,加工碾转是季节性活计,大部分工序要靠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除自家劳力外,每家都要雇几名村民帮忙,少则三两人,多则七八人。全村现有石磨50多盘,按一盘磨每天加工碾转50公斤计算,全村一天可加工碾转2500公斤。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服务好碾转加工户,让牛洼村的碾转业做大做强,声名远扬!(本报记者 杨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