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红梅
在高新区邮政分公司有个很“神”的投递员,他能把《邮政法》中允许退回的“死信”救活。同事们提起他的这门“神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算信封上不写地址,只要写对名字,他都能把信准确送到。”他叫柳武生。
为了救活“死信”,他挨家挨户地走
今年5月的一天,一大早,柳武生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赶到了投递班,当他把一天的邮件整理好准备出发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封国际挂号信,这封信件是从日本寄到国内的,信封上只写了“仇化庄2队常娟收”几个字。这封信件写的地址不详,根据相关规定肯定是要被退回的。但是,柳武生接到这封信后,并没有马上把这封地址不详的信“枪毙”,而是想着收件人一定很着急,就是大海捞针也要找到这个收件人。他先从村里的“老寿星”那里问仇化庄2队在哪里,一位耄耋老人告诉他,仇化庄2队10年前就变成了二街,你只有到二街那里去找找看,才有希望找到。柳武生就直奔仇化庄二街,到那里走街串巷一家一家问,找了一周还是没有找到收件人。只要有人名肯定能找到人。柳武生来到了当地派出所,请户籍警帮忙,户籍警一看,名叫常娟的有3个人。每个人的详细地址门牌号他都记录了下来,像查户口一样,进家入户询问,柳武生在天快黑的时候来到了第三个名叫常娟的家里,这才找到了真正的收件人常娟。常娟接到这漂洋过海的信喜极而泣,连说“谢谢”。柳武生长长地松了口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我分内的事。”
为给用户省麻烦,他给自己找麻烦
在柳武生负责的投递段,有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一些没有报箱的居民楼下,都有用白布缝制的写有用户名字的信报袋。提起这些信报袋,干休所里的老人们都由衷地感谢柳武生。一名70多岁的退休老人告诉笔者:“原来,所有的信件、报刊都是由邮递员送到干休所的收发室,然后我们自己到收发室去取。但是,柳武生来了,情况就变了。这小伙子心地善良。那些信报袋都是他给我们做的,为的就是把信件、报刊送到我们家门口。”
方便了老人,柳武生却麻烦了自己。以前的一个投递点,一下子变成了几十个投递点。别人都归班了,他还在送信。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柳武生这样回答:“我从来没感觉到辛苦,相反觉得很幸福。因为这里的老人们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特别快乐。”
众所周知,投递工作是一项平凡、辛苦而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同一段道上重复着同样的事,出班、归班、数报、分拣邮件、盖销邮票、投递……在这样的平凡工作中,无论投递量有多大,柳武生始终如一对待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在投递段道上真诚、耐心地服务着每一个用户。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为用户排忧解难,他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