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台村群众探索废弃苹果窑洞再利用
全力做好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
围绕经济民生等课题献计献策
图片新闻
设立驻外联络处 拓宽招商主渠道
武陟县纪委对被调查人 进行“私人定制”式审理谈话
喜开镰 尽开颜
图片新闻
丹河电厂项目 建设委托管理等三项合同正式签订
华美实业: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耕地资源 挖掘用地潜力
龙台村群众探索废弃苹果窑洞再利用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郭剑)我国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国情,农民体会得最深;保护耕地资源,挖掘用地潜力,农民也最有积极性。近年来,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农民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废弃苹果窑洞再利用的方法,让岭区的沟沟壑壑发挥立体效应。

  苹果树曾经是孟州市岭区广大农民的摇钱树。以槐树乡为例,苹果种植最高潮时,全乡18000亩耕地,就种了13000亩苹果树。为做到“一季生产、四季销售”,该乡果农发明土窑洞苹果储鲜技术,纷纷挖窑洞储存苹果。后来,果品市场发生变化,孟州苹果售价出现大幅下滑,同样是红富士苹果,最便宜时售价仅为最贵时的十分之一,许多果农放弃了苹果树种植。

  如今,孟州市岭区有近千眼废弃的苹果窑洞,有的窑洞长年无人问津,出现自然坍塌。“俺村的苹果窑已经塌了20多眼,窑洞上方的耕地也毁了,种不成地。其他的窑洞不知道还能撑几年?”5月30日,龙台村党支部委员杨随保告诉记者。

  “与平原地区相比,俺村地算多的。1964年人均耕地2.2亩,如今由于人口增多、高速公路占地等原因,人均耕地已不到1.8亩。这种情况咋能让人不心焦!”曾在龙台村当过村干部的郝火来言谈中透着焦虑。

  能不能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既盘活苹果窑洞闲置资源,又阻止窑洞坍塌毁坏耕地。近年来,龙台村人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杨随保说:“俺村有的人利用苹果窑洞储存香蕉,有的人在窑洞里养鸡、养鸭,还有人在窑洞里种植食用菌,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但一直没有停止试验。”

  去年底,该村村民王中海的做法引发议论,他将自己父母的骨灰盒埋进了自家的苹果窑洞。王中海1979年就开始承包苹果园,最多时一年卖苹果赚了30万元,所以他的窑洞在该村最大,有750平方米;最坚固,窑洞顶部及洞壁全部用红砖护砌。

  “中国人百年之后讲究入土为安,俺村老人不在了,火化后大都葬在自家责任田里。我把父母亲葬在窑洞里,不也是入土为安吗?关键是不占用耕地。一开始,俺姐、俺弟不同意这样做,我反复做工作,现在都想通了。”王中海说。极具创意的是,王中海有意把自家苹果窑洞免费提供给村民,作为百年之后的归宿,目前已得到了该村村民侯之玉、张民顺等人的响应。

  乡亲们赞成王中海的移风易俗之举,有着现实的考量。年近七旬的龙台村郝氏宗亲会负责人郝庭义告诉记者:“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将来村民把责任田流转给别人耕作,百年之后要想入土为安都不容易,所以我挺支持中海安葬老人的方法。”

  对于王中海这种民间自发的探索,曾任孟州市水泥厂办公室主任的郭顶柱表达了个人看法。他说:“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农村长期存在坟墓与庄稼争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王中海把父母葬进苹果窑的作法一举两得,既让废弃窑洞重新发挥作用,又保护了耕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