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把书视为自己的生命,最怕把书借出去,古今皆然。清代的叶德辉甚至在自家的书橱上贴上了“老婆不借书不借”的字条,活生生地道出了读书人怕借书出去收不回而带来的烦恼。
我自认为喝了几瓶墨水,在文学圈子里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可至今收效甚微,除了有些小文闪现在各地报纸副刊上,几乎没有弄出个长篇巨著来。归其原因,还是自己吸收的东西太少,肚子里没有“货”,写起东西来自然就干瘪空洞。于是,我拼命阅读,以此充实自己。
蜗居在小城,距离一家书店几脚板的路程。本以为占尽天时地利,完全可以利用休闲时间去饱吸饱览。到了书店,我东翻翻西看看,像猴子掰玉米棒子一般,总觉得这本不错那本不赖。一个上午过去,除了知晓几本书的内容梗概外,我竟一无所获。
扫兴而归,妻问收获几成,惭愧无言对答。“要是你喜欢,就大大方方买回来,好好读读!”妻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下午,我再次奔赴书店,毫不吝啬地掏出两张百元大钞,将自己心仪的几本世界名著买回家中。我把自己封闭在书房,拿出笔,一边阅读一边勾画,时而被书中幽默的语句逗笑,时而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叹。我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书本。
那段时间,我工作归来,如当初升学考试一般,拒绝电视剧、网络的诱惑,彻彻底底埋头于书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一月不到,我收获颇丰——几本名著被我啃完,还写出不少读书心得,有几篇还被编辑厚爱而发表出来。
物欲横流的时代,写书人比读书人多。书,远远偏离了我们生活的轴心。买书之人大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纯粹的学生,为了有灿烂的未来,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第二类是我等自诩为“文人”的人,勒紧裤腰带省下早餐钱,看到中意的书也会慷慨解囊,买回家去;第三类是那些商人,他们挣了钱,也“文化”一次,买回各种精装本,摆放在老板椅后,向外人宣称自己涵养很深。我是第二类人,本来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所以买回的书哪有不认真读的道理?那样,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啊!
由此,我有了感悟:书非买不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