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顶儿”的地方不能吸,“露天人密”也不能吸。在第二十八个世界无烟日的第二天,号称“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在北京正式实施。世界卫生组织评价:北京控烟条例在无烟环境方面,是“最符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精神的立法”。
(据《人民日报》)
首都这次控烟是动真格的了。
在不吸烟的人看来,响应“禁烟令”号召很简单。但他们或许不知道: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国“烟民”的数量已超过3亿人;从2003年中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到2014年,中国卷烟生产总量增长了39%,这些香烟首尾相连可绕地球5.2万圈,至于吸烟带来的危害,在此我们不必多说。
笔者想说的是,控烟之路坎坷崎岖,几多不易。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有关部门制定了非常严厉的罚则,很多“烟民”依然会千方百计地违规吸烟。因此,想要“药到病除”,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转变当前的控烟思维和控烟方式,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另外,认为控烟条例就是强制性对吸烟的人加以控制的错误思想必须要改变。一项调查显示,63.8%的人遇到别人违规吸烟会选择离开或忍耐,这是对吸烟者的纵容,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不负责。因此,想要控烟有效,除了硬性规定之外,人人都要充当控烟的主力军,全民参与,形成一个良好的控烟氛围。
还有,笔者认为,要想确保控烟效果,还需多管齐下、多方联动。一要适当提高卷烟价格;二要不再给香烟设计漂亮、奢侈的包装,而是像国外一样把展现吸烟危害的重口味图片印在包装盒上;三是营造浓厚的禁烟氛围,严格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四要加大控烟的宣传力度,禁止一切形式的烟草广告,杜绝影视作品中出现吸烟的镜头。
总之,控烟是一场持久战,要想打好这场持久战,方方面面都得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