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出,一时风行。
报告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其实,李克强总理较早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2014年9月10日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他发表讲话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只不过,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经济新常态中,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必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而创客则将打开变革的大门。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外有1000多个可以分享硬件和生产设备的创客空间。2011年,将近12000个创客项目在美国kickstarter众筹网站募集到近1亿美元;2012年,18109个创客项目在kickstarter上成功募资2.74亿美元(约17亿元人民币)。
随着少数硬件发烧友逐步进入创客圈,2010年国内首个创客空间“新车间”在上海诞生。如今,北京、杭州、深圳、西安等至少9个地方拥有城市创客空间,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三大中心的创客文化圈。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创客空间近20家,其中“北京创客空间”、深圳的“柴火空间”、杭州的“洋葱胶囊”较为著名。
在我市大力发展新业态,鼓励创新、创业的关键时刻,属于本土的π创客空间也应时而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创客群体刚刚起步,不同地区创客群体生存发展状况不平衡,发展布局、发展阶段、创新模式及运行方式上各有不同,创客文化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和尊重,带动自主就业、营造创新文化作用及影响仍很有限。特别是一个地区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还需多方合力。
从政府层面说,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改革步伐,简政放权,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搭好舞台。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通过政策引导的“加法”助力,发挥创新创业项目的“乘数”效应。
从政策层面看,创新创造关键在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动政策,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从社会层面说,应营造鼓励大胆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人们讲道德、重诚信、循法治、守契约,使创业创新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纵向流动的强大动力。□许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