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 阳 城 上一版3
远去的打麦场
幸福两种
谒李商隐墓
你我之间的距离
优质办公用房长年招租
净影山庄举办员工培训
净影风景区祝考生们金榜题名
快来参加“美丽小区温馨家”随手拍摄影大赛!
净影风景区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打麦场

作者:□张伯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现在,麦子又到了收割上场的时候了。每到夏忙时节,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的打麦场上去了。虽然在城市长大,可童年时期家住得离故乡不太远,所以能随父母亲一年回去几次,特别到上学以后,每逢寒暑假期间,我多是要去老家住上一段时间,直到快开学了才被父母接回城里。少年以后随父母工作调动,远离了故土,回老家就渐渐少了。岁月倏忽,不觉已是年逾花甲,可就是先前那有数的与故乡亲密,却让我的怀乡情结日久弥坚,除了想念亲人,最难忘的就是故乡的打麦场了。

  像所有的村落一样,故乡的四边也有着几座打麦场。打麦场自古有之,从先民开始耕作稼穑的时候它就诞生了。说是打麦场,其实不只是在夏季收打麦子,秋收同样要用,因此,有地方就叫禾场,本村的人说话干脆就叫场,有必要区分,就加一个方位词:南场,北场,东场,西场。老一辈人讲,解放前,一个村子大凡有土地的庄户都有自己的场,土地多的人家场阔,麦垛高,禾堆大;也有两三家合用一场的。解放后,土地归集体所有,特别是公社化后,一个村分大队,大队分小队,基本上就成了一个生产小队一个场的情形。那时候,小满前后,各个生产队就开始擀场了。擀场就是把麦场重新整平压实,这是很细致的活,一般要有经验的老农来做。先是要把场面的土浅浅地翻一遍,捡去礓石杂物,均匀撒上麦糠,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石磙,由外向内一圈圈碾压,接着薄薄地喷洒一下水,又撒一遍麦糠,最后细细地碾压两遍,一块光平如镜的麦场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转眼的工夫,夏收大忙就开始了。这是农人一年中最累最苦、又是满怀收获喜悦的时刻。男女老幼,学校里连小学生也都放了假,全村的人都投入到麦忙之中。那时候没有连收带打的机器,全靠人力。人们都知道“麦熟一晌”的谚语,早早就把镰刀磨好,凌晨三四点钟,人们已经下地了,到天亮,麦田里已躺满一片片的麦个。太阳升起来,一露脸就像一个火盆烧烤着大地,除了偶尔有鸟雀鸣叫着飞过,少有人说话,耳边只有“嚓嚓”的镰刀割麦声。挥汗如雨的人们两头搭黑十五六个小时弯腰弓背,顶着烈日,奋力挥镰割麦,连歇息一下也不肯。读过白居易《观刈麦》的人知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那是夏收的最真实写照。一天下来,腰疼如折,可没有人叫苦,因为农家年复一年皆如此,生来就在土地上劳作的人早习以为常了。

  接下来就该上场了。麦田里,前边一刻不停地收割,后边就已经在打捆装车往场里运。马车、牛车、架子车,后来还有了拖拉机,凡是能用上的运输工具都装得满满腾腾,把这一冬一夏的劳动果实拉往场里,大大小小的路上,都是运麦的车辆,有人说“大道流金”,那一车一车的麦子在农人的眼里不就是像金子一样金贵吗!麦子上够一场,就该摊晒了,这叫摊场,用桑木做的杈将麦捆挑散,平摊开来在太阳底下晒。摊场后紧接着就是碾场,麦子都是熟透了的,一般不需要再怎么晒。像最初擀场一样,用牲口拉着石磙在摊开的麦子上一遍又一遍碾压,感觉上面一层麦粒脱得差不多了,还要翻场,用桑杈将整个场上的麦子翻过来,再晒再碾。直至麦秆被碾压成麦秸,麦秸下头已尽是厚厚的麦籽,就该挑场了,把场上的麦秸挑去,在场边起垛,一场金黄的麦籽便显露出来。接着下面一道工序,是整个打场过程中最讲技术、最具观赏性的扬场了。扬场是借着风势,用木锨将刚碾出的麦籽一锨一锨地高高扬起,风将较轻的麦糠和碎麦秸吹到一边,另一边落下的则全是饱满的麦粒。这活不是一般人都会,那是要用心劲儿、靠身劲儿、使手劲儿才能干好的活,流传极广的一句谚语“会扬一条线,不会扬一大片”,说的就是好把式扬出来,麦粒一边,麦糠一边,界限分明;功夫差的扬出来还是麦粒麦糠混杂一起的一大片。因此上,扬场的时候,多会有人站在一边观看,欣赏扬场人的优美姿态,观看那一层层长高的像一道丘陵的麦粒堆……再下来,还要晒场,将小山一样的麦粒薄薄摊开,翻晒一两天,等麦粒干透才能收场,这样收藏起来就不会发霉。收场时,看着麦粒装入农村特制的帆布口袋,一袋一袋地扛入仓库,收获的幸福甜蜜漾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最后的活就是清场了,把剩下的麦秸堆成山包似的麦垛,上大下小又像旧时的茅屋。垛麦秸也有讲究,要垛得瓷实,垛顶不渗雨水。

  一年四季中,夏收最是耗人,一个夏忙过去,男人要脱三层皮,女人捂了一冬一春的脸面也给晒得黝黑黝黑。自古以来,整个夏收期间,最怕的是下雨,特别是碰上连阴雨,没有晒干的麦子会生芽捂霉。唐代诗人雍裕之的《老农望晴》诗里就写道:“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描绘的就是古代一位老农打麦遭逢连阴雨,焦急盼望天晴的情形。因此一遇到下雨,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冲向麦场,迅速将摊在场上的麦子聚拢成堆,盖上遮雨的油布、席子。

  人们把麦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又在准备迎接下一个大忙——秋收了。

  麦场收拾停当的时候,正是天气最热的时节,在家里嫌热的人,就卷一张薄席到光光亮亮的场上过夜,四周没有挡风的物件,夜风徐徐,自然比房屋里凉快得多。当然,场上少不了孩子们躺在大人身边听他们说古道今,看天上的银河,数不时划过的流星,或者在场边的草丛间等萤火虫的出现,或者三五成群绕着麦垛藏老猫。

  最惬意的还有秋收后的麦场。秋高气爽,白天里,大人们忙活,孩子们则有的在用高粱篾编织装蝈蝈的小笼子,有的在引逗只有麦场上才有的肥硕的大蚂蚁,要不就是用高粱秆的穰扎成小人,扎成车马……到了晚上,月明风清,麦场更成了孩子们的天地,有的偎在爷奶的身边听牛郎织女故事,再不就是玩“鸡鸡翎,砍大刀”挑将打仗的游戏。直到夜深,听见大人在呼唤了,玩意未尽的人儿才怏怏离去。

  如今,农忙依旧是农忙,然而缺少了那曾经的苦和累,有了连收带打的收割机,在田地里一遍过去,从机器里出来的就是一袋袋装好的粮食。有时不禁会涌出一阵也许不该有的落寞和忧虑:故乡的打麦场还在吗?我童年时的伊甸园哟!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