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新忠
他25年倾情覃怀文化研究,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焦作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焦作市第六届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及焦作历史文化研究,参与焦作旅游文化、太极拳文化、民俗文化的调研、开发工作,先后发表《焦作府城早期商城发现的史学价值》等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覃怀文化论纲》等著作20余部。
他,就是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主任、覃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程峰。
从参加工作开始,程峰就对焦作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之余,他通过各种渠道研究焦作的历史文化。在研究的过程中,程峰感到了一种紧迫的危机感。经历怀商文化的当事人相继去世,知情人越来越少,怀商时代的遗存物品也快消失殆尽了……作为历史文化研究者,程峰要为后人保存文化记忆,为文化传承事业尽自己的力量。
此后,程峰将所有业余时间都利用了起来,倾情投身于怀川文化的研究中。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程峰在业界首提“覃怀文化”这个概念,并希望编写一部关于覃怀文化的学术著作,让更多人了解覃怀文化。
程峰的想法与河南理工大学老师杨玉东一拍即合。2003年暑假,两人用一个假期的时间对焦作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随后出版了《覃怀文化论纲》一书。
2004年,程峰在学校专门开设了地方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焦作历史文化。随着课程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同事、学生对焦作历史文化感兴趣,纷纷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
2006年,由程峰牵头,焦作师专成立了覃怀文化研究所,并将研究所的工作列入学校发展规划。随后,古建筑、地方戏曲、民俗等方面的老师相继加入研究团队。为了培养研究人才,2010年4月份,程峰举办了覃怀文化沙龙,以此为载体,服务研究所人员的科研工作。如今,覃怀文化研究所获得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荣誉称号。
为提升研究层次、扩大学术影响力,程峰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焦作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收集民间故事与传说,记录地方戏曲的历史与现状,寻找现存的历代碑刻等资料,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测量、照相、清洗碑面、上纸、打制、上墨、拓制,一整套程序下来,程峰一蹲就是一整天。将一个碑刻拓制完成后,他往往手臂发麻,浑身酸痛。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交通问题成了程峰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如果村庄在公交线路上还好说,但程峰寻访的很多村庄都较为偏僻,远离公交线路,他只有徒步跋涉,每天步行20多公里是家常便饭。
如今,他带领研究团队已经收集碑刻拓片300余张、相关历史照片1000余张,为更好地传承焦作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记者手记
“我只是一个热爱地方历史文化的普通学者,只要我的工作能为地方文化研究者提供一点有价值的资料,为后人保存一点文化记忆,为传承中华文化干点实事,就非常满足了。”采访中,程峰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程峰在学术研究领域很成功,但他也有自己的遗憾,那就是疏于照顾家人的愧疚。程峰的爱人告诉记者,她已经十多年没有和程峰一起享受过周末了,因为周末的程峰往往在收集历史文化资料的路上。
25年来,程峰就是凭借这样一腔热情,享受着“文化苦旅”,传承着覃怀文化,实现着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