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大丰收,俺流转的3000亩地,平均亩产超过了700公斤!”6月6日,修武县五里源乡磨台营村种粮大户夏三德向该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报喜。而在2012年以前,夏三德种地还属于“小打小闹”,技术老一套,一年到头吃干打净也就赚个1万多元。
这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一位老“庄稼把式”的三喜三忧。
一喜:农技“保姆”让他踏踏实实种粮。为了改变夏三德的“死脑筋”,杨法谊带着技术人员,三天两头到田间指导,传授高产经,让他开了眼、长了见识。如今,“老干家”说起精量播种、宽窄行种植、氮肥后移等新技术,同样头头是道。
二喜:科技种粮鼓了腰包。去年,他种植的小麦每亩产量超700公斤,纯收入达80余万元。其中,仅精量播种一项技术,就节省了近10万元的投入。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夏三德跑步前进:土地规模扩大,从300亩、600亩、1000亩增至3000亩;农机装备“扩军”,拥有了3辆大型拖拉机、2辆小麦收割机、1辆玉米收割机、1辆玉米播种机;大型粮仓正在建设,建成后可仓储2000多立方米粮食。
三喜:自己有了接班人。“俺家红阳争气,技校毕业后跟着俺闯荡10年,练成了一个种田好手,各种农机驾驶、电气维修比俺都玩得转!”说起自己的小儿子,夏三德满是骄傲。日前,夏红阳被修武县农业局推荐,即将参加由国家农业部组织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洗礼。
然而,在奔跑的路上,夏三德也不无隐忧,面对扩大再生产、流转农田1万亩的目标,他感到力不从心。
一忧:摊子铺得太大,顾头难顾尾。3000亩土地被零碎地分散在四五个村子,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夏三德时常感叹自己“分身乏术”。
二忧:种粮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就拿人工喷洒农药来说,投工又投料,效率不高,效果还不好,极容易出现打药不均匀的现象,影响农作物生长,直接造成粮食减产。
三忧: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管家”。“啥时候也能有个职业经理人给俺操操盘,帮着做大做强家业,让俺不光能吃上白面馒头,也能感受一下啥是‘绿富美’的现代农业!”夏三德说。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继续向科技要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杨法谊为夏三德的发展把脉,开出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