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高考开考之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接到大量举报河北各级官员将孩子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的举报电话,被举报的官员分布在河北各地的党委组织部、公安局、水利局等众多部门。
(据《光明网》)
江西替考事件刚一曝光,“高考移民”举报又接踵而至,联想到此前的撕书、烧香、雷人标语等咂舌举动,乱象之下的高考活像一部“狗血剧”,不时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从舆情角度讲,河北“高考移民”因为涉及各级官员,关注程度势必持续走高,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处置和应对,尽早用事实和真相说话,给公众一个明白。
但同样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尽管高考乱象层出不穷,可折腾来折腾去,无外乎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在探究根源时,舆论往往把矛头指向高考制度,认为高考乱象是高考制度催生的怪胎。然而,现实的语境是,现行高考制度虽有不少缺陷和不足,但就公平有效选拔人才而言,仍然是一个“最不坏的制度”。把高考乱象一股脑推给高考制度,固然既简单又安全,但对于推进高考改革、维护教育公平正义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完善高考制度需要过程,但高考乱象必须终结,否则伤害的不仅是考生利益,还有教育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这就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先解决什么问题。
遗憾的是,对于这些不良行为,教育部门大多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共舆论也大多选择宽容甚至纵容。正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少了立行立改的决心和举措,导致高考特定人群的行为出现偏差,将严肃认真的高考备考渲染得乌烟瘴气。考前情况如此,考中和考后的境况也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乱象愈演愈烈,就是疏于防范、懒于监管的结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导向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现在关于高考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要想让这些改革措施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继续在整改暴露出来的问题上下功夫,使顶层设计更加科学,使执行更加有力。
因此,查处替考、高考移民等案件,既不能满足于水落石出,也不能止步于追责问责,而应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堵塞漏洞、完善制度的过程。唯有如此,高考乱象才会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