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钧瓷之美 美在窑变
焦作市稀有剧种 摄影作品展周六开展
图片新闻
金谷轩与河南理工大学 校企合作逐步深入
图片新闻
出游哪里去 七贤民俗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6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钧瓷之美 美在窑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店主向记者介绍玉壶春瓶。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①
  ②
  ③
  ④
 
   

  本报记者 李 锴

  中国瓷器闻名世界,瓷器的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瓷器生产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及技艺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器种类。在众多种类中,有五类瓷器最为著名,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瓷。然而,作为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昨日,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非遗街的弘道雅阁艺术馆,亲眼目睹了钧瓷的风采。

  钧无双配 魅力非凡

  “我可以左右你的大小和形状,却无法左右你的色彩和内涵。”进入弘道雅阁艺术馆后,看到满屋色彩斑斓的钧瓷后,让人不得不惊叹当属它的“窑变”。

  弘道雅阁艺术馆里的钧瓷艺术品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精品。卢钧窑天球瓶、梅瓶、富贵鳟就曾作为共和国艺术成就精品在2014年放入中南海紫光阁,而卢钧釉金瓯永固鼎、福慧天成、佛首盘也被多名外国领导人收藏。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和“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一旦爱上,就难以罢手,其个中滋味,只有玩的人知道。”弘道雅阁艺术馆馆长、卢钧窑第七代弟子刘明臣对记者说。作为专业的中国五大名窑运营商,弘道雅阁艺术馆致力于传承宫廷殿堂美学、弘扬中华文明之美。纵观中国陶瓷史,“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如雷贯耳,其珍品以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推动五大名窑陶瓷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弘道雅阁艺术馆以保护、传承、弘扬国粹艺术为己任,特邀五大名窑代表性大师和数十位著名陶瓷专家,经多次深入各窑口考察,联袂打造国瓷珍品。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的确,面对如此之多、人见人爱的钧瓷,看着其神奇的窑变和瑰丽的釉色,感慨其傲立世界瓷林当之无愧。而且,凡是在弘道雅阁艺术馆欣赏完钧瓷的游客,无不在看过后会毫不吝啬地将种种“神、奇、妙、绝”等赞美之词统统冠于其上。虽此还犹恐不及,可见钧瓷的美是一种足以撼人心魄的自然之“大”美。

  “欣赏钧瓷之美,就如同一泓虽平静如画却内涵激流涌动之纯净干邑的泉水,醍醐灌顶般地给心灵来了一次彻彻底洗涤,一扫表层尘俗之恶垢,透出内里幻化、美妙、自然之本质,让人赏心而悦目,神清而气爽。”刘明臣说。钧瓷釉变的细节呈现给人们另一种震撼的美,如果说钧瓷整体表现是庄重、典雅、脱俗之美的话,那么复杂的窑变就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流动的、斑斓的、震撼人心的美。可以说,钧瓷无论从外表还是从骨子里看都是美的化身,钧瓷集各种美于一身。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活而透,是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的写照。五彩缤纷的窑变釉色,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

  钧瓷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形成了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的神奇窑变。

  钧瓷工艺 独步古今

  钧瓷创于盛唐,大兴于宋,又断代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而仿制不绝,历经千年沉浮。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称赞钧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钧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烧造出天青、天蓝、紫、海棠红等各种瑰丽的色釉,从而名闻天下。

  钧瓷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开创了使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剂的制瓷方法,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各类窑变花釉、釉里红等工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特别是钧瓷在釉的配方上一改过去青瓷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传统,配入了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烧造工艺,使钧瓷釉层结构变化复杂,釉层含蓄光润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有的像云霞,有的像玫瑰,有的像茄皮,有的像海棠,有的像鸡血。其趣味天成,在配釉、挂釉和烧成方面堪称绝技,也是宋代陶瓷艺苑中一个创举。

  的确,钧瓷以色见长,即“钧瓷窑变”,普通钧窑器物窑工无法掌握出窑时的釉色,从而产生五彩斑斓的窑变效果。有诗云:“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独特的窑变釉色正是钧瓷名贵之所在。其釉色并非手工描绘而成,而是利用铁、铜的不同呈色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这种色变并非人为可以完全掌控,所以又有“钧无双钧”的说法,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泰斗、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和其子晋晓童编著的《中国钧窑探源》一书介绍:“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形成飞壁流火釉色欲滴,釉色以红紫为基调,交相辉映,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世人把这种奇妙现象称为‘窑变’。钧瓷之美在于它‘观之如景,叩之如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

  钧瓷之美 见仁见智

  钧瓷追求的是一种写意性审美,其意境主要是通过“窑变”所自然形成的景观来体现的。钧瓷釉面上出现的自然景观及人生之事实,能够表达人们对宇宙万物、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关怀和体悟,以一种深厚温润、优雅、含蓄的审美特点感染观者,让欣赏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达到无形实有形,看似有意实无意,景随人变、入目销魂的效果。

  或许会有人说,现在的钧瓷在品位上没有文化主导,在审美上没有主流特征,充满浮躁和功利性。是的,没有大一统的文化背景,开放的年代就有竞争的意识,多元的文化就有多元的个性。而多元的个性,就不可能有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但也正因为此,才形成了现在钧瓷百花齐放、多彩多姿的局面,才有繁星满天的“众星捧月”,才有雅俗共容、各得其所的市场选择。

  近年来,钧瓷造型创新的代表应时而生,他们借助深厚的文化功底,结合现代的创作理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在钧瓷的造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更多审美元素和文化符号,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品位和更多的美学意义,深受收藏者喜爱。更值得自豪的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钧瓷担负了使者的任务,代表了一种尊贵和荣誉,走出了高端路线,纷纷在国际、国内的重大活动中登台亮相,并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国外名流政要,作为重器被国家收藏。

  天生万物,地养万物,人成万物,天地人三才和合,文明始兴。钧瓷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汇聚自然之灵性,凝聚人类之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传承之源流。钧瓷艺术因艺术大师们赋予独特的制作工艺、人文气息,而浓缩为中原文化的一个剪影,在中国漫长的对外文化交往中,钧瓷充当了名片,成为了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卢钧工艺 现代鼻祖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钧瓷而言,“卢钧”实在是无法回避的话题。目前可以证实,明代在禹州境内已经没有钧瓷烧制了,也就是说钧瓷失传了。清光绪年间,神垕镇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价收买宋钧的影响,开始仿烧宋钧,历经几十年终于成功。历清末、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钧瓷的恢复,完全可以说,“卢钧”是现代钧瓷的鼻祖。

  苗锡锦《钧瓷志》中写道:钧瓷世家卢氏烧造钧瓷,除在粗瓷窑内搭烧仿雨过天晴器外,主要是用风箱炉小窑还原高温烧成,故称“炉钧”,又因出自卢家艺人之手,也称“卢钧”。其精上制品五彩灿烂、玉润晶莹,有的可与宋钧媲美。其作品如折边盘、乳钉罐,天青釉加紫红彩,异常精美,曾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故有文献记载:“禹县神垕镇艺人卢广同、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上海、开封古玩店常把卢钧误作宋钧收购。

  “卢钧工艺以及卢钧窑堪称中国钧瓷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也是最广为使用和模仿的珍稀名瓷。”刘明臣说。卢钧窑创建于1879年,是拥有130多年历史的家族式传承窑口。河南省博物院《钧瓷大事记》史料记载:卢钧窑曾为慈禧太后60大寿烧制“禹贡九鼎”等共36件寿礼,也曾于1915年参加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并勇夺金奖。130多年以来,卢钧窑曾三次挽救中国钧瓷。作为清皇室御用窑口,卢钧窑也是目前惟一在产的古窑瓷,故业内流传“谈钧瓷离不开卢钧,说钧瓷绕不开卢家”之说。

  有言道:“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古时,钧瓷艺术品象征皇族权贵,900多年前北宋徽宗赵佶下了诏书,把钧瓷纳入皇家专用的贡品,民间不得私藏。而如今,卢钧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创制出钧瓷,使这古老的钧瓷艺术之花大放异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明臣说。将弘道雅阁艺术馆办在七贤民俗村,就是要让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认识这古老的钧瓷艺术,毕竟钧瓷是我国的瑰宝,在中国漫长的对外文化交往中,钧瓷充当了名片,成为了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他们就要让钧窑重展雄风,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异彩。

  图① 钧瓷茶具。

  图② 双龙樽。

  图③ 福慧圆成。

  图④ 金瓯永固鼎。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