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农村开过超市,也曾是走街串巷卖核桃、大枣的小老板。现在开着一家榨油坊的他,依然在创业之余,为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奉献爱心——义务修脚。他就是贺营军,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汉子。
“真想不到,还有人能想到俺这些扫地的!”6月10日,在沁阳市太行农贸市场的一家榨油坊前,80余名环卫工人每人领到了2.5公斤装好的蜜橙。而发放这些蜜橙的就是贺营军。
“我的事儿不值得这么宣传,这都是应该的!”朴实、率性的贺营军说。他几天前上街时,看到一名外地果农正为卖不出去的蜜橙而发愁,就上前问了问。当得知果农还有大量的蜜橙没有卖出时,就自己出钱买下了这批蜜橙,送给了当地的环卫工人。
发放完几百斤的蜜橙,贺营军开始了自己榨油坊里的工作。在这个投资15万元的榨油坊里,贺营军与妻子一边招呼前来买油的市民,一边忙着分拣原料、上料榨油。
“俺是小军的老客户了,吃他这儿榨的油,俺放心。”前来买油的市民武女士说。
让群众吃上放心、健康的食用油,是贺营军开办这家榨油坊的初衷。“我就是要让大家吃出上世纪80年代的老味道!”贺营军说。
为了让群众吃出以前的老味道,贺营军四处考察,精心从南阳、温县、孟州等地选购无公害的有机农作物原料,确保油的品质。由于他选购的油料作物都是无公害的,所以成本也就比普通的油料作物要高。
贺营军说:“拿我这儿的香油来说,我在南阳选的芝麻进价是18元1公斤,1公斤多的原料才能出0.5公斤的油,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拿到市场上卖60元1公斤,利润也才几块钱。”
“也有一些饭店找上门来做生意,但定的价格太低,他们要求的品质只要和市场上的一样就行了。”他说,“要做这样的生意,就要往里面掺假,这不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吗?”
为了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贺营军把自己的榨油坊取名为道德榨油坊。他说,咱就是要做有道德、有良心的生意人!即使关掉自己的油坊,也不干那样缺德的事情。
李太昭 杨志强 张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