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不断在国内“攻城略地”。近日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长韩长赋坦言,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心痛,“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我们买进口的奶粉人家还限购”。
(据《北京商报》)
其实,“消费者抢购洋奶粉是中国奶业耻辱”,类似观点,早就有之,只不过这次由农业部长说出来,分量完全不同,反响截然不同。希望能引起方方面面的触动,真正实现国产奶粉的雄起。
抢购进口产品的现象并不少,比如说苹果手机的每一次发布,都会引起“果粉”热捧,为什么出现在奶粉身上,尤其让人关注甚至上升到“耻辱说”?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奶粉是一种基础性产品,不能如此,也不应如此。此前,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王景海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前,中国一线城市国外进口奶粉仅占20%,5年间国外乳品业进军中国市场,一线城市已经占到75%。面对难看的数据,谁能“坐得住”?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奶粉是当仁不让的民族产业。虽然世界很大,奶粉很好,但如果把“强壮一个民族”完全寄托于洋奶粉,不仅在经济上无法承受,在精神上也无法接受。而且,相对于一些高精尖产品,奶粉固然也需要“拼技术”,但就其产品属性讲,更多还是“拼良心”。能在一些尖端领域,与世界齐头并进,甚至把背影留给别人,却在奶粉这样更强调良心的基础性产品上出现问题,谁又能安之若素?
这两天,一个“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的说法,在舆论场甚嚣尘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问,这100年怎么算出来的,难道德国100年前就有自动化生产线?这可能更多是一种文学性语言,在技术层面上,很难提供落后100年的准确实证。但在精神层面上,谁也不能否认,德国制造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民日报》一篇报道讲:“德国中小企业对创新的追求,令我们汗颜,不管它企业的规模有多小,资金多薄弱,都不甘居于人后,总想做出点独一无二的新东西。”这是什么?这就是精益求精。
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最大的差距,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最大的不满,都在精益求精上。质量控制不到位,标准迁就落后企业……这些影响国产奶粉声誉的关键词,都与精益求精有关。奶牛品质不高,可以引进;原奶供应不足,可以扩能;生产工艺落后,可以升级……可一旦没有了精益求精的精神,即使给奶粉业提供再多的支持,也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未必能够生产出最好的奶粉。回顾这些年来奶粉业出现的公共事件,包括“三聚氰胺事件”在内,有多少是真正的技术问题?如果流淌着道德血液,有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又怎么可能会有现在的耻辱?
知耻而后勇。国产奶粉“知耻”是好事,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希望这“耻辱说”能够触动更多人。但是,知耻而后勇,仅仅“知耻”还不行,抢购洋奶粉的耻辱要靠行动来雪,国产奶粉要“知耻”更要“后勇”,真正明白问题所在,拿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推动提档升级。抢购洋奶粉并不代表不爱国货,真正做出了世界一流产品,又怎么可能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