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群(市政协副主席):就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我谈四点看法。一是留住天上水。首先,要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来作好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减少水泥硬化路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为雨水的渗透停留提供便利。适当建设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宜型雨水花园,在公园绿地设置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把停车场改建成可渗透绿地地面;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在新城区扩建时考虑做成可渗透路面;在老城区改造时把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等。其次,要搞好雨水管道配套建设,真正做到雨污分流,防止雨水一律进污水管道、白白浪费雨水资源的现象出现。通过这些措施,还可解决我市每逢夏季雨水期部分路段逢雨必涝的问题。此外,全市山区集雨蓄雨工程的兴建也不能松懈。
二是用足过境水。我市每年分配南水北调用水量为2.69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源启用后,可以把地下水水源作为后备应急水源,二者相互补充,这样为我市饮水安全也提供了多重保障。应克服困难,加大配套水厂建设力度,尽快用上南水北调水源。要加大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我市要注重引黄灌溉工程的投入,不能让珍贵的黄河水资源白白流走。
三是保护地下水。要加大自备井关闭力度,以阶段任务表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普查,尤其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实行盯防、重点整顿,如近郊农村、城中村,洗车行、洗浴行业等。要定期巡查,在全市范围内杜绝私自开采地下水行为。总之,自备井关闭步伐必须加快,否则,地下水超采问题不解决,引水补源工作的生态效益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水生态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要搞好水污染防控。配合全市“清水行动”,把水污染防控工作一抓到底。加大对皮革、化工、冶炼、医药等重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防止其偷排超标污水等违法行为。此外,还应重视废旧电池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尽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系统。
四是用好再生水。要利用国家对再生水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快我市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要把高耗水行业尽可能聚集,敷设中水管道到厂区,在办理企业用水许可证时要求其中水利用率必须达到30%。要加大工业污水回收利用力度,除了试点期内的13家试点企业,再筛选一批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支持企业对再生水充分利用。
任联营(市政协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为更好地服务焦作水系建设,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水系建设工程中增加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将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习俗以雕塑、小品或符号的形式放置于景区中。比如在大沙河沿河绿化带中植入运河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用李商隐的诗、朱载堉的曲、郭熙的画、竹林七贤的轶事典故等装扮河湖美景。二是水系及其配套的园林绿化建设要尽可能采用本土植物,采用透水、透气性材料及相关做法,更好地体现生态理念,让市民更好地亲近水体、亲近自然。在各个活动区域设立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健康指南,体现人文关怀。三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总体规划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组团形态,根据环境整治和水系建设适当调整城市的用地布局,在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有效遏制水景周边的非法无序建设现象。四是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时序,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生态修复和水景体系建设,待环境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周边地块招、拍、挂,由政府来主导周边房地产开发节奏。
卫明星(市政协委员、民盟焦作市委副主委):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浩大,涉及发改、财政、水利、住建、农业、林业、园林、环保等10多个部门,工作量大、牵涉面广、投资多,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来保障。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高规格的领导指挥机构,确保我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建立一个具体负责落实、实施的工作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要在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我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三是监管措施要真正落实到位。要有一个好的监管机制来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做实;将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力争将所有工程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质工程、标杆工程。四是以水生态为重点,结合我市创森工作,整体推进。我市目前正在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植树造林工作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可将这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整体推进。
牛俊英(民盟盟员、焦作师专副教授):水系建设在规划之初要考虑到尊重自然规律、具备生态保护意识,避免过多的人为建设对水系的影响,最终让建设完成的河道及湿地公园能够像自然河道和自然湿地一样发挥其生态价值。一是初期的建设中要避免过多的硬化和大兴土木的装饰性建设。首先,对于大沙河等河道的建设与改造要在保障河道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对河堤、河道建设尽量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其次,对河堤的绿化要尽量以乡土树种和乡土植被为主,避免大树进城。乡土树种适应快,抗逆性强,节省建设资金和后期维护资金。要做到乔木、灌木、草皮等组合绿化,达到最大的郁闭效果。二是遵循自然规律,给予水系自然恢复的空间和时间。必要地建设和基础性地绿化之后,给水系以自然恢复的时间,河道里的芦苇、香蒲和护坡上的草皮都能很快自然增殖。三是扩展灵泉湖的水域面积,使湿地公园真正起到涵养水源、降解污染、调节区域性小气候的作用。四是留足所谓的荒野空间。荒野可以为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的庇护所,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大沙河到灵泉湖一段水域,不过分干预,让植被自然恢复,吸引动物栖息。
袁培莲(市政协委员、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加快推进水生态建设,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美丽焦作的必然选择。我认为在水系建设方面,徐州有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水系建设的宏伟蓝图,充分认识到水系建设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打造城市水系的工作格局。二是理念超前、规划领先。由过去的防洪、灌溉治水理念转变为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使城市河湖逐渐向防洪、供水、生态、景观等多功能方向迈进。三是扎实推进、锲而不舍。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作好规划的基础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四是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投资模式,有效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杨雷(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途径为“开源节流”。“开源”意味着新水体建设,是指新水源开发、河湖水体连通工程、新型引蓄水工程等水系建设工作;“节流”代表着维护延续,指水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污染治理两个方面。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建议出台并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并通过政策鼓励引导、加强宣传教育,在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建议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污水纳管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全市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和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发挥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污水排放严重的人口密集区,通过融资招商等方式,建设纳污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厂;重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大力支持污泥在陶粒、水泥、制砖等建材行业的资源化利用;将我市水体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收益考量合理优化,由政府层面主导沿水系周边进行合理的商业、住宅、餐饮、休闲娱乐等项目建设。
史永刚(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市中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我就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谈几点建议:一是水系建设不能重城市轻乡村,山清水秀不能遗忘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水系的滋润。二是以治理和保护乡村水环境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水塘沟渠整治,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加强水系连通,实施水库退出规模化养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行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科学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河湖水质,恢复健康生态。三是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严控地下水超采,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禁止农业生产新增取用地下水。强力实施地表节水灌溉工程,将管道直接敷设到田间地头进行喷灌和滴灌,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四是积极探索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需要建设,更需要管理。在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同时要进一步改善薄弱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健全管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精心打造美丽新农村。
焦崇奎(市政协委员、民建焦作市委副主委):去年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水系建设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一是科学谋划,多方筹措,为水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建议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政府为杠杆,撬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以保障水系建设资金尽快落实到位。二是搞好水污染治理,确保水系水质。我市当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南部平原地区河道水质较差,大沙河修武水文站断面近三年水质达标率持续下降,部分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还不能达到河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议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马继凯(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医药学校人事处副主任):在我市推进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做到既重视采取工程措施抓生态建设,又注意开展水情教育抓“心态建设”,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强全民爱水、节水、亲水、护水的意识,帮助和引导人民群众改掉各种对保护水生态和水资源有害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建议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水情教育规划,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水情教育工作的指导。二是组建一支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经验丰富的水情教育专家队伍,配备专职人员,划拨专项经费,加大水情教育工作力度。三是利用各类水利工程及涉水产业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安全、水旱灾害防治救护有关内容的纪念性公园、科普长廊等水情教育场所,同时在对水情教育场所及新建河流、湖泊、湿地等工程命名时,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广泛公开征名。四是组织编写一批针对不同层次和群体的水情教育科普宣传材料,使全社会都能接触和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水情科普知识,接受更加务实、人性化的水情宣传教育。五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使水情教育覆盖各阶层,影响全社会。统一制作水情科普知识版面,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巡回展览。组织不同阶层的市民观察团参观水利工程、水情教育场所。六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水情教育工作人员考察培训,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工作能力,真正适应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邹家芬(市政协委员、解放区工商联秘书长):建议我市建设一座水文化历史博物馆。目前,我市已经有包括嘉应观、云台山、青天河、峰林峡在内的四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加上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南水北调运河唯一穿城而过,农田水利设施齐全,区域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昭示着我市建立水文化历史博物馆的巨大优势。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广利灌渠渠首、“人工天河”引沁渠、“黄河故宫”嘉应观、沁河入黄河口、共产主义渠、引黄入焦大沙河口等具有典型性的水利设施,结合水利文献与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市现存水利遗产的分布进行梳理,按照水利遗产的类型,对其地点、数量、工程规模、所有权属、管理状况、利用现状和工程效益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水利遗产数据库。通过制定水利遗产市、县两级名录,针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水利遗产,采取原址展示、陈列展览、实物复原、虚拟现实技术复原、科普著作和数字影视作品发行等技术手段,宣传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我市水利建设成就,宣传焦作人与生俱来的利用自然、治理黄河、化害为利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充分利用云台山、青龙峡等水利风景区,宣传焦作山水文化。针对目前世界旅游业正朝着生态化、休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提出并策划适合我市的现代旅游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张 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