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锴
眼下正是一年中收获播种的农忙时节,夏收夏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一台台播种机在田间地头工作时,不由得让人感慨现代化农业带来的便利。而在七贤民俗村里,记者却找到了一样传统播种工具——老式耧车。当记者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的时候,突然觉得其中的内涵很丰富。可以说,耧车播种的是纯真挚朴,播种的是无怨无悔,播种的是丰收与欢笑,是农耕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传统工具 播种一年一度的幸福
耧车是播种用的农具,为现代播种机的前身。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就是挂在七贤民俗村内的三脚耧车,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同类的农具在英国,直到1731年才发明,它被看作是欧洲农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其实,耧车并不是车,而是开沟与播种同时进行的专用播种农具,是农耕文明最为典型的物件。记者看到,七贤民俗村内的耧车由耧杆、耧把、耧篓、耧腿、耧铧等主要部件构成。除了耧脚用铁制作外,其余部分均为木料制作。耧把以下的三条耧腿呈弧形,上宽下窄,等距离穿在耧把中,耧把下方用三条横木将耧腿固成一体,就像一个“用”字,使耧车更加牢固。漏种管是“人”字形,分布在耧腿中。耧斗是个大的方木斗盒子,前部主要是盛放种子,后侧与漏种管相接,但并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漏斗下部底板上一个活动挡板儿控制种子疏密。耧腿下面是金属耧铧,耧铧向前行进时,便把土层向两边翻去,种子随即漏入。有经验的人根据活蛋晃动碰撞篓帮子的频率与声音的大小,就可知道这一亩地大约耩下了多少种子。
“耧车大都用牛来拉的,有时牛使不过来的时候,也有人拉。”一位小时候看到家人用过耧车的游客告诉记者。小时候每到播种季节,他就看到村里人总是拿着耧车忙得团团转。一般用耧车时都是使用牛,播种有些作物的时候用人拉。用牛拉耧的时候,还要有一个人牵牛和扶住耧杆,负责牛的速度的快慢和到地头时牛的拐弯,这个人叫作“帮耧”。用人拉耧时,前边就不要人帮耧了,主角是后面扶住并摇晃耧把的人,由他掌握播种的速度和密度。
“有耧车才能在小块土地中进行春播和秋播,有驾驶耧车的娴熟技能,才能称得上一个好的庄稼把式。”游客孟先生说。农民依靠的是土地,又是通过耧车把一年的希望播入土地。他们摇着耧车,收获金灿灿的小麦,收获火焰般的高粱。他们摇着耧车,播种着一年一度的酸甜苦辣,播种着一年一度的运筹与谋划,播种着一年一度恬淡而清苦的日子。
耧车历史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史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古代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耧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农民把耧车当作宝贝,他们依恋耧车,喜爱耧车,和耧车一起走过了数千年的路程。耧车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二脚耧、三脚耧、四脚耧。农具的发展是一个从粗陋到完备、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发展、改进的历史过程。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耧车,最初的耧车一次只能播种一行,被称为一脚耧。随着播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两脚耧。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搜粟都尉赵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机的长处,独具匠心,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这里所说的“三犁”,实际是指耧车的三个耧脚而言。这就是说,耧车下端有三个开沟器,也就是三个耧脚,上面装置一个能盛种子的漏斗形种子斗。“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播种时,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耧车所到之处,都撒下了一定间隔的种子,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后来,赵过还提出并推广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1959年,在山西平陆枣园村发掘了一座东汉王莽时期的壁画墓,主室内满绘壁画,其中在南壁和西壁绘有牛耕图和耧播图。耧播图画面上,有一着单衣赤足的农夫驾黄牛用三脚耧车播种场景,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场面及三脚耧的形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木质的耧车被改进成金属的,钢管焊接,前面还加上一个轮子,使用起来省力。但是没用多长时间,就开始实行大型机械播种了,于是耧车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种田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作业了,老式的耧车已渐渐退出了田野。但看到七贤民俗村内的耧车,还是能让人们的记忆深处,听到叮叮当当的耧铃声,时而轻缓,时而急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时而雄浑,时而飘逸,时而幽深,时而短暂,时而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