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距离郑焦铁路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自从郑焦铁路试运行以来,记者到山阳区再次采访了曾经参与、经历城际铁路建设征迁工作的人员。
“我现在每天从南水北调桥上经过时,都会望一下城际铁路,有时遇到呼啸而至又呼啸而去的“大白”,心情就格外激动,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回想起历时四年多的一幕幕征迁场景,辛苦,但值得!”山阳区新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小星告诉记者。
山阳区很多干部群众也在逐渐或者已经养成了路过城际铁路时都会驻足多看几眼的习惯。他们都是郑焦铁路征迁的践行者、服务者、见证者。
搬过家的群众、服务征迁的工作人员、征迁历史的记录者,在看到“大白”的那个时刻,在看到郑焦铁路通车后给山阳大地带来了发展新机遇的时候,以往的辛苦、辛酸已无踪影,反而是激动、兴奋。因为他们懂得,“舍小家为大家”不是一句口号,更何况这个“大家”主要是为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上下心一致 勇挑征迁担
2010年,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山阳区承担了双重征迁任务,国家工程南水北调总干渠的征迁任务还未完全结束,就又启动了郑焦铁路的征迁工作,压力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山阳区作为焦作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郑焦铁路山阳区段长6.9公里,涉及新城、定和两个街道办事处,贯穿苏蔺、墙南、恩村一街、恩村二街、恩村三街、定和村和定和铁路小区六个村(社区),需占压土地465亩,拆迁面积近九万平方米。一是沿线五个村的土地及临建房、彩钢瓦房、温室、养殖场、树木、机井等地面附属物;二是涉及征迁的省、市直单位六家,分别是新河农场的农田和树木、风神集团小区门岗和围墙、三和利众动力有限公司的围墙、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厂的厂房、定和铁路小区的八栋楼250户居民和中国移动信号塔机房等。
虽然征迁任务重、战线拉得长,但是每届市委领导、区委领导都极为重视该项征迁工作。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市委书记孙立坤曾三次督导山阳区郑焦城际铁路征迁工作,分别于2011年5月9日、2012年3月29日和2013年3月26日等关键节点前往征迁现场,帮助解决棘手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征迁工作。牵头负责城际铁路建设的时任市政协主席原振喜多次到山阳区检查征迁工作,协调解决征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任副市长胡小平多次召开会议,就协调山阳区郑焦铁路征迁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省、市郑焦铁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相关领导和专家还多次到山阳区段征迁一线指导工作,有力推动了该区郑焦铁路征迁进度。
作为承担具体征迁任务的山阳区历届区委、区政府,更是举全区之力,集干群之智,下决心打赢这场时代赋予的战役。该区及时成立由区委书记为政委,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为指挥长的郑焦铁路建设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与涉及征迁范围的所在街道、村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该区还成立由区城指办、定和公安派出所、办事处、村委会、施工方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构,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作为分包征迁任务的各乡镇、各村庄和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机制,在征迁小区现场、征迁群众工作单位等地方,拿着统一印发的《致城际铁路沿线广大群众的公开信》,认真反复宣传郑焦铁路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增强沿线群众的思想认识;挑征迁群众最便利的时间和场所,与之聊天,关心、帮助他们的所想所需;从外围、从侧面等各种渠道迅速了解征迁群众的社会关系,以求寻找更便捷的思想通道……
从2010年5月到2014年10月,1600多个不眠之夜,1600多天翘首期盼,从征迁现状的不容乐观到征迁形势的曙光初现,从征迁群众的抵触观望到征迁协议的一一签订,从征迁干部寒来暑往的忙碌身影到征迁一线如火如荼的拆迁场景……为架起郑州和焦作两地快速交流发展的“金桥”。山阳区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征迁任务,交出了令组织和群众满意的答卷。
尽管付出了艰辛,但看到了“大白”,所有工作人员就会明白:“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双重身份下 更当“领头雁”
征迁工作关键在需要搬家或者挪动厂房、贡献耕地的征迁群众,群众最亲近的“娘家”是街道、村委会。同时,街道、村委会也是最了解征迁群众心里状态的,所谓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责任重大,基层干部的能动性更重要。
在这次征迁过程中,部分街道、村干部身兼双重身份,既是征迁工作人员,又是被征迁户,还有些村干部亲属也在征迁之列。他们在“大家”与“小家”的利益抉择中,带头拆迁,带头做亲属的动迁工作,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征迁群众自觉理解、支持征迁,有力地促进了征迁良好局面的形成。
日前,回首征迁往事,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保新深有感触地说:“新城街道涉及城际铁路征迁战线长,涉及征迁村、征迁群众多,阻力大、困难大,还好统一思想,咬紧牙关,打好了这场攻坚战,没有辜负市、区党委和政府的重托和征迁群众的企盼。”大家看到的是他整天在征迁现场协调处理各种事宜,殊不知他家也在解放区城际铁路征迁之列,像其他征迁群众一样,家里也有很多具体事情需要处理。可他整天没日没夜的在单位忙,根本没有时间料理自己的家事,只能把搬家、找过渡房、修整过渡房屋等繁杂的事情交给妻子和亲戚。
新城街道办事处苏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晓东回忆起征迁工作,不仅潸然泪下。他的两个内弟李石墩、李石头与他同村居住,在这次郑焦铁路征迁之列,共需要拆除房屋1800平方米。这哥俩本想靠姐夫哥这棵大树寻求晚一些时间拆房的照顾,但李晓东的态度却让他们一个劲地埋怨他不近人情。最终,哥俩带头拆除了房屋,至此同村很多征迁群众抓紧行动起来。
仅仅2个月后,正当征迁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时,李晓东的爱人被确诊患上了肺癌,这无疑对他是致命的打击。一边是连连下达的征迁任务紧急通知,一边是急需陪护和照顾的妻子。在国家和小家这个天平上,李晓东挥泪选择了前者。妻子患病住院期间,他托亲戚朋友轮流在医院看护,直到妻子两年后病逝,他没有因此耽误过村里的征迁工作,这就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情怀!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征迁群众由原来的被动观望到主动签订协议、主动拆除房屋……
还有新城街道定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挪、时任村委会主任张加有,时任恩村三街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岳长顺,恩村一街村委会主任赵卫平、村党支部副书记赵趁意,时任墙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成金……这些基层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只因为他们深深理解“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什么也不说,山河知道我……”
打好四张牌 共享新机遇
征迁为了架起焦作和郑州交流的“金桥”,架起桥梁修通路,搭建致富幸福路。
即将开通的郑焦铁路,每天计划开行5对列车,全程40分钟左右,这比焦作市区到某些县市区的通车时间还短,焦作真正融入了郑州半小时经济圈,真可谓郑焦一线牵,原来是同城。作为焦作中心城区之一,山阳区把握城铁时代下显现的各种机遇,立足山阳区实际,着力打好“四张牌”,加速推动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要打好融合牌。郑焦铁路,不只是城际连接,更是一条融入全国的跨线线路。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的铁路发展战略,为焦作加速发展积蓄新的动力,也必将为山阳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理性认识自身基础、优势与不足,坚持双轮驱动,乘势借力练内功,努力走出一条以我为主、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的路子。
二要打好联动牌。结合我市旅游资源,立足山阳区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尽快拿出可行办法,切实打造农业观光园、舌尖上的山阳等休闲度假产业上下功夫,吸引留住游客。
三要打好差异牌。结合省会城市具有高档高端消费的特点,依托特色商业街区、特色消费区域规划和建设,走特色化、差异化路子,让“住在郑州市、消费在山阳区”成为生活新常态。
四要打好宜居牌。以“打造郑州的养生后花园”为主导,借助我市城市水系建设、生态建设大环境,开发好南水北调之滨的宜居住宅,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的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可见,郑焦城铁路建设运行带来的便利,远不止30分钟便可到郑州吃烩面、40分钟便可到云台山欣赏美景这么简单。不久的将来,山阳区将对郑州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无论是休闲的第三产业,还是南水北调之滨的宜居住宅;无论是“舌尖上的山阳”,还是秀色可餐的云台美景……谁都无法拒绝由一条城际铁路带动的“同城消费”。
即将通车的郑焦城际铁路,会让山阳辖区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30分钟,这是焦作到郑州的速度;40分钟,这是郑州到焦作云台山的速度……“半小时生活圈”,让山阳区与郑州“同气连枝”;“半小时经济圈”,会成为山阳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