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庆市巴蜀中学的刘楠枫,以704分的裸分成绩成为2015年高考重庆文史类分数第一。原本在成都游玩的刘楠枫可以早一点坐动车回重庆,由于北大与清华争抢高考状元,北大方面为表达诚意,执意派专车去成都接刘楠枫。所以,刘楠枫回重庆的时间被北大耽搁了4个多小时。
(据《重庆晚报》)
每年高考结束,高考状元都会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高考状元成了企业、商家、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重奖事例屡见不鲜。争抢高考状元从表面上看是争夺优质生源,实质上却是实力相当学校间的“暗战”:高考状元具有很强的“符号效应”,争取的高考状元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意味着这所大学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高考分数建构的金字塔,让不同的考生拥有截然不同的入学机会。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高考状元,拥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在理想的图景里,选择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应该发自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内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动员以及人们在就业、读研、留学等方面的权衡和考量,都会影响高考状元的志愿填报。
高考状元成为“香饽饽”的背后,既有人们对精英学生向往的朴素感情,也有浮躁、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干扰。高考状元的身份符号和文化象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利益,让“状元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源于一种势利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当今社会“势利心态”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病征。它作为人们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人们往往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那些本已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而对普通民众以及弱势者冷漠至极。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偏好”,即使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其实,虽然高考状元在考场中“一举成名天下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一定会取得成功。说到底,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一项调查显示,在1977~1999年间的900多名高考状元中,七成状元在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成功者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踪影。很多高考状元在人生道路上走得不尽如人意,虽然偏离了公众预期,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生旅程就是一个竞赛场,高考状元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领域一定会出类拔萃。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全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我们只有从内心对“势利教育观”进行纠偏,高考状元得到的重复性激励和谬赏才会越来越少,愈演愈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才会降温。
毕竟,高考状元只是人生又一个起点,我们不必大肆渲染。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