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糖汁从勺子里有节奏地挥洒而出,炙热的糖汁遇冷成形,顷刻间,天地万物跃然眼前。这就是民间传统技艺——画糖人。
民间技艺有乾坤,辛保丰深谙画糖人的艺术奥妙。
辛保丰,武陟县谢旗营镇辛杨村村民,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向一位糖画艺人学习画糖人,冥冥中,成了武陟县唯一一位糖画艺人。
日前,在自家的小院里,辛保丰接受采访,为记者讲述他的两个心愿:活着,将糖画艺术发扬光大;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医院,用于器官移植和医学研究。
记者眼前的辛保丰插着氧气管,身体很虚弱。原来,辛保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1岁时曾做过一次心脏手术,但手术并不成功,反而给他的胸前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
或许上天早就安排了辛保丰的坎坷人生路:辛保丰早年丧母,父亲体弱多病,兄弟辛保垒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一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为了生活,辛保丰长年在外地摆摊卖书,以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2013年,他在登封市中岳庙的庙会卖书时,见到一个卖糖画的艺人,用糖汁在大理石板上尽情做画。画中生灵逼真、形态饱满、别具韵味,引得很多群众围观,争相购买。
这哪里是在卖艺?这分明就是艺术创作!撂下书摊的生意,辛保丰看呆了。
“我要能学会这门手艺该多好呀!”辛保丰感叹道。
人的命运往往决定于某一次邂逅。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天命,时隔不久,在郑州居住的出租屋附近,辛保丰再次见到了这位糖画艺人。这次,他大胆向这位糖画艺人表达了学糖画的心愿。
辛保丰的诚意打动了他,这位糖画艺人成了辛保丰的糖画启蒙老师。白天跟师傅学习,晚上在家练习。数月后,勤奋且颇有灵性的辛保丰出师了。
他试着在街上卖糖画。师傅一个卖5元,他卖1元,时间长了,他的糖画技艺越发成熟,生意也日渐红火,攒下点钱,他就往家里寄。画糖人,使他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别看制作工具和原料都很平常,画糖人可是一门需要用情感受、用心琢磨的民间技艺!”辛保丰说,画糖人用的糖稀一定要熬得恰到好处,随着季节的不同,糖汁的浓度、温度都要掌握好“度”;手上的功夫要“硬”,要做到眼明手快,心到、眼到、手亦到,这样才能一气呵成,挥洒自如,随情创作。此外,掌握糖画艺人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世间百态幻化于心,反复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保丰的艺术功底日渐深厚,收入也更加丰厚,每天能赚100多元,最多时一天赚了500多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6月初的一个夜晚,辛保丰感到呼吸不畅。随后,他被家人送到武陟县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入院后,辛保丰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每天不停地出虚汗,夜里也睡不着觉,医生说他的肾脏等器官正在衰竭,需要静养,不能再干体力活儿了。
经过深思熟虑,辛保丰做出了两个决定:活着,将糖画手艺免费传授给更多的人;死后,将自己健康的器官捐献给医院,用于器官移植和医学研究。
得知辛保丰的想法,全家人悲伤至极,泪如雨下,难以接受捐献器官这个决定。
辛保丰安慰家人说,一直以来,他饱受心脏病的折磨,没有为家人和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如果能完成这两个心愿,这一生就没白活!
辛保丰说,画糖人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他舍不得带到另一个世界,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志于将其传承下去的人。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名糖画艺术传承人,在辛保丰生命即将消逝的时刻,是糖画艺术照亮了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记者手记
“虽然您不曾知道生命之旅何时结束,但当那一刻来临,您却留下了鲜花一簇,那是您身体绽放的玫瑰,那是您献出的珍贵礼物。盲人将重见光明,心脏将再次跳舞,那是您架起的生命之桥,那是您筑就的生命之路……”
这首诗歌名叫《生命的礼物》,印在了红十字会宣传册的扉页上,表达了世人对器官捐献者的无限敬意。
作为一名糖画艺人,辛保丰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珍爱的艺术献给世人,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一名普通农民质朴的人生观和对民间艺术的挚爱之情。传承艺术、延续生命,辛保丰的奉献精神早已超出了艺术的范畴,给这个社会带来走好人生路、让生命放光彩的正能量。
去年8月12日晚,一位在郑州打工的湖北小伙子打来电话,想要跟辛保丰学糖画;去年8月14日,辛保丰与医院签署了《捐献遗体眼球(角膜)志愿书》。在生命火焰即将熄灭之时,辛保丰的两个心愿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