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月23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观测站2014年度监测报告解读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发布了《2014年焦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显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对焦作旅游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焦作成就了“焦作现象”,打造了焦作模式。外地游客对焦作旅游满意吗?焦作居民咋看待本地旅游发展?焦作模式有着怎样的意义?一张张调查问卷,一组组监测数据,背后究竟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对焦作旅游又有何启发和借鉴?透过监测数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是怎样评价焦作通过发展旅游业使焦作由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成为绿色城市从而改变焦作形象的。
焦作旅游拥有良好口碑 近六成游客由亲朋推荐
2014年3月7日,河南省政府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签署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观测站合作建设协议》,河南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我国设立的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并将我市和洛阳列为首批两大监测重点,专家每年来焦开展监测活动,并向河南省政府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交年度监测报告。
在2014年7月对我市开展的首次监测活动中,调研人员共发放游客问卷892份,回收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87.6%;发放社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率95.6%。同时,通过组织座谈、访谈,又与政府部门及社区居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查显示,自助游是来焦游客的主要旅游形式。32%的游客前往焦作旅游选择自助游,和家人朋友选择参团旅游的占31%,单位组织和个人参团游分别占18%和16%。自助游表现强劲,这与全国旅游形式变革的大趋势相一致。
在对游客获取焦作旅游信息的途径调查时发现,首先是亲朋好友推荐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9.9%;其次是旅行社,为21.22%。调研人员认为,在第一渠道上,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亲戚朋友的推荐,由此可见,焦作旅游表现出良好的口碑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亲友之间的推荐是点对点交流,交流面较窄,这说明目前焦作的旅游营销与宣传尚禁锢在旧式的宣传营销形式上,尤其在时下风头日盛的旅游新媒体营销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外地游客对焦作旅游的满意度如何?调查显示,来焦旅游,大部分游客首先以“休闲放松”观光为目的,对焦作的自然生态价值评价最高,92.45%的游客对焦作美丽的自然风景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次是历史文化名城,占21.64%,热情好客的居民占到了15.49%。相比之下,游客对焦作的城市生活环境认同度和对景区的餐饮服务、购物、娱乐项目的满意度评价偏低,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安全与健康的满意度评价一般,认为焦作需加强环境和市场秩序方面的整治。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景点,被游客认为是焦作成功转型的重要条件,这说明焦作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以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成为焦作旅游的名片和品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调研人员进一步表示,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观已经形成焦作最显著的旅游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有所提升,焦作煤炭城市的形象逐渐淡化。
更让人欣喜的是,来焦作的游客大部分对焦作旅游持认可态度,有82.73%的游客满意或非常满意来焦作旅游。在对赴焦旅游次数的统计中还发现,有四分之一的游客属于重游类型,超过半数的游客有重游焦作的意愿,七成以上的游客表示会推荐亲朋好友来焦作旅游。
旅游发展提升地方自豪感
超九成居民盼旅游快发展
焦作居民如何看待本地旅游发展呢?监测报告给出了答案:在对本地居民的调研中,焦作旅游发展得到了居民的广泛支持。
监测结果表明,69.87%的居民对焦作旅游发展感到总体满意,88.49%的居民认同旅游业有利于当地发展,超过90%的居民表示希望社区继续扩大旅游业,并一定会推荐亲友来焦作旅游。还有80.54%的居民认为旅游为焦作增添了名气,提升了作为焦作人的自豪感。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景区的社区居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率高达66.24%,他们在对待游客的态度上,都认为自己对待游客很热情,欢迎更多游客来焦作旅游。
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业发展后,总体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生活过得更好。旅游的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建设速度,方便改善了居民日常生活。比如修筑更多乡间公路,拓宽原有主干道等,便捷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广场、景区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优化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但也有部分居民认为,旅游的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垃圾增多,房价和物价上涨速度加快。不过,大部分居民不同意旅游破坏了景观风貌,相反认为由于旅游可能会被保护得更好。
监测报告还显示,焦作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其旅游形象方面较为成功,但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居民参与度较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具有较高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居民愿意为当地旅游开发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参与意识还很薄弱,仍然是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有居民认为,政府和景区在作决策时,应更好地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
焦作模式被世界旅游组织推为典范
转型借鉴仍需先把握城市自身条件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焦作,依靠旅游发展,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由煤城向旅游城市、山水城市转型,树立了崭新的对外形象,“焦作现象”蜚声海内外。对于这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模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观测站对2014年度焦作观测点的综合监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焦作模式可谓旅游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范。
监测报告显示,焦作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以旅游引导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监测对象的观测点,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旅游从零起步,发展成为年游客接待量将近3000万人次的城市。游客接待量从2004年的693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955.19万人次,10年间提高了326.43%,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案例中都非常罕见。焦作模式中,旅游发展的影响面广泛,从上层政府的战略部署到基层社区的积极响应,发展旅游业成为城市各阶层的共识,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一种全民运动。焦作模式还是一种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行业精英创新发展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将云台山等不知名景区打造成全国家喻户晓的AAAAA级景区,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景区体系和品牌。
这些,是焦作模式作为旅游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意义所在。然而,模式不是万能的,焦作模式也不例外,具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
调研人员认为,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成功转型的路径值得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时借鉴学习,但对其借鉴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资源型城市在选择培育接替产业时务必要先了解把握自身的条件,从战略角度作长远谋划,才能最终实现成功转型。
焦作旅游发展经验全球共享
专家“把脉”助焦作旅游再腾飞
如今,焦作旅游发展经验已在全球旅游界“露脸”——今年6月初,《2014年焦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报告》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马尔代夫年会上面向全球旅游业界发布,焦作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球旅游业界得到共享。
不过,在监测活动开展期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的专家还为焦作旅游进行了“把脉问诊”。
专家指出,焦作的旅游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焦作旅游发展如此快步推进的现阶段,这些问题对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树立更为鲜明的品牌形象,可能都会有不利影响。比如,焦作的旅游品牌特色不鲜明,没有把景点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市旅游发展薄弱,城市旅游接待设施欠缺,游客在焦作旅游的停留时间不长,在当地消费的能力未被进一步激发;焦作的旅游文化挖掘不足,对工业资源利用不足等。
为此,专家为焦作旅游开出了“药方”:
旅游的灵魂应当是文化。焦作以山水为旅游发展龙头,但山水文化开发力度不足,应在发展山水旅游的同时,将山水景观与山水文化相结合,利用好焦作山水中的古代文人雅士、诗词曲赋等资源;焦作仍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挖掘、整合,融入旅游产品中,使其更富有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
焦作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留下的很多煤炭工业遗产资源和煤炭时期建设的产物,都可以作为煤炭主题产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等更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并用之平衡旅游淡旺季。
焦作要更注重城市营销,让云台山、青天河和神农山景区均衡发展,与周边洛阳、开封联动发展,形成旅游区域发展;要树立更为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焦作旅游品牌。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焦作依然需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腾笼换鸟”。在旅游发展方面,“黑色印象”已经过去,要提高重游率、形成良好的口碑,除了良好的服务外,关键还要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尤其是空气和水环境,继续改善道路状况,让旅游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