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6月26日7时15分,随着郑州站至焦作站的C2900次动车组列车驶出郑州站,标志着郑(州)焦(作)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这一通常的表述已无法表达我对郑焦铁路开通的喜悦。当天4时30分,我就和众多试乘者一起坐上大巴赶赴郑州,只为乘坐“大白”的首发,感受不一样的速度和心情。
于我而言,焦作是我的“第二故乡”。18岁那年,当我几经周转,从郑州乘公共汽车来焦读书的初次相遇,刚好把我36年的人生分成了对折。一半记忆在郑州,一半生活在焦作。
6时40分,我与建设单位和对郑焦铁路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到达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准时通过安检进站。据介绍,郑州车站把第三、四候车厅作为郑焦列车专门候车厅,在检票口增设自动检票机,方便旅客候车检票;候车需要到第三、第四候车大厅,检票时还会开设专门的通道,把4号站台作为郑焦列车专门乘降站台,借助导向系统保证旅客检票后安全乘降,在东西售票厅开设固定窗口,作为郑焦列车售票专口,方便旅客购票。
7时整,我登上和谐号列车“大白”,同行的还有赴焦旅游的客人以及在郑州工作的“双城一族”,就连陈家沟的太极拳大师和影视城的表演人员也专程购票体验,并在列车上为乘客即兴表演。
整洁的车厢,舒适的座椅,热情的乘务员……一切是那么的温暖舒心。选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手机里朋友圈发来有关“大白”的颇具情怀的一句话:“你还没睡醒,我却已穿越双城来为你做早餐。”想想都美。
想想当年,往返一次郑焦真不易。坐汽车要长途颠簸3个多小时,乘火车需绕道新乡,铁路里程达143公里,耗时2个多小时。如今,郑焦铁路动车组运行速度最快仅需34分钟,平均40分钟左右。
郑焦铁路全长77.8公里,线路自郑州站引出,经既有京广线南阳寨站、新建黄河景区站,与京广线并线跨越黄河,经新建武陟站和修武西站,接入既有新月线焦作站,全线设计时速200公里,共设有郑州、海棠寺、南阳寨、黄河景区、武陟、修武西、焦作7站。
7时31分,列车第一次停靠黄河景区站,该车站东侧紧邻京广铁路,北侧距黄河0.8公里。尽管只有2分钟的停靠时间,我还是走下“大白”,试图遥望西北紧邻的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2013年8月15日,我曾到郑焦铁路黄河大桥施工现场采访。但见用钢8万吨的郑焦铁路黄河大桥,宛若一条红色巨龙横跨黄河两岸。当时,桥体已成,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头顶烈日,加紧桥面系钢筋制作和安装施工。
站在30米高的郑焦铁路黄河大桥上,依梁而望,可看到桥南端依山而建、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型雕像。西望上游约200米处,正有列车从1960年4月通车的黄河大桥上疾驰而过;上游500米处,1905年建成的黄河铁桥因防洪需要已于1987年拆除,仅有桥墩作证。如今,时速已达200公里的“大白”每日都将穿越这红色巨龙,横跨黄河。
8时6分,“大白”准时到达焦作火车站。据悉,郑焦铁路运行初期每天开行5对10趟动车组列车,待7月1日调图后,将调整为9对18趟动车组列车,并延长至开封宋城路站,进一步满足郑州、开封、焦作三城之间的社会经济、人员流动等需求。
正可谓,高铁连城,“陆上飞行”怀川梦;山水聚焦,我乘“大白”归故乡。融入郑州半小时经济圈的焦作,让我心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