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帆 李 涛
盛夏六月,捷报又传。6月25日,2015年高考成绩揭晓,沁阳高考成绩持续攀高:全市本科上线3131人,上线率达82.03%。其中,普通类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和一本、二本、三本万人上线率均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一本上线587人,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较去年增加73人,一本上线率17.04%,较去年增加2.43个百分点;二本上线率42.72%,较去年增加1.78个百分点;三本上线率65.39%,较去年增加2.53个百分点;6名考生进入焦作六县(市)文科前10名,2名考生进入焦作六县(市)理科前10名;沁阳一中刘启微同学获焦作市文科第一名。职业类对口高招本科上线236人,较去年增加61人,上线率65.19%,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职教中心李书宁同学获全省烹饪专业第一名。沁阳教育再度续写了辉煌。
近年来,沁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瞄准“河南领先,全国一流”教育强市目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充满活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高中教育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民办教育全国知名。沁阳教育工作步入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成为焦作乃至河南教育的排头兵。2014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河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河南省网络学习空间整体应用试点县(市)、民办教育服务与管理先进单位等,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暨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小学和谐校园管理暨生命安全教育经验交流会”“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中学生组田径比赛”等大型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沁阳教育进行了深入报道。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体沁阳教育人的心血与智慧。
投入为先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美丽校园。近年来,沁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学校建设。沁阳一中新校区、新实验中学一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新实验中学二期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先后高标准新建、改扩建了30所公立幼儿园;完成了38所焦作市重点学校建设项目。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先后投入6460.8万元,配备图书、仪器、体音美器材,购买理化生实验仪器和实验台;投入294万元,采购中小学课桌凳,完成10所农村学校操场改造工程。按照每生每年530元的标准拨付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并将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累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大力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依照《焦作市中小学美丽学校评选办法》,积极开展美丽教室、美丽寝室、美丽校园创建活动。2014年,该市13所学校成功创建焦作市美丽学校;今年,该市20所学校正在创建焦作市美丽学校。
——建设智慧校园。该市投入500余万元,完成区域网络中心和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建设;全市中小学(含教学点)校园网接入带宽在百兆基础上向千兆跨越;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实现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阶段成建制以上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备率100%;全市建录播教室8个、多功能室145个,每所义务阶段学校拥有一套视频互动教室;师机比、生机比均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实现更新换代,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建设平安校园。该市先后投入5303万元,配备校园安保设施;投入299.7万元,对食堂进行彻底改造,操作间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打造“透明厨房”;全市各学校(含教学点、幼儿园)全部安装一键报警系统;所有校车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为公办学校、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259名,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学生为本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礼仪教育,提升学生道德品质。该市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标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络;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四个主题,培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全市师生知礼、行礼,崇德向善,爱学乐教,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涌现出全国美德少年、感动焦作十大人物贺林娟,河南省美德少年刘珊、赵聪,河南省最美孝心少年孙小雨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1+1”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在开齐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该市创新举措,设置上午30分钟“长跑+团体操”,下午小学1小时、中学30分钟“眼保健操+社团活动”的“1+1”体育活动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特长,促进了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生每人均掌握了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1+1”体育活动成为沁阳每所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市第一中学、实验小学、第一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第一中学、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
——课堂改革,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课改中的指导地位,强化在全市各中小学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开展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课改达标课认定、优质课评比和课改示范校创建活动。成立学科教研交流中心,深入开展片区教研活动,构建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开足上好实验课,开课率达100%。依托人教社教材研发中心,实现阅读与写作系列化训练工程课程化。
——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该市以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为契机,全面启动艺术教育实验研究工作。创建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实施单科培训和重点培养工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严格落实艺术课程标准,大力开发编写艺术校本教材,全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全市组建各类学生艺术社团1200余个,营造出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文化氛围。在县域内整体推进书法教育,积极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今年6月,该市捏掌中心小学被评为“河南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在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中期推进会上,该市受到教育部表扬。
——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把尺子量学生”,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评价改革多元化、激励性、发展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开展“认星争优”多元化评价工作,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学生受表彰面在80%以上,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提高人文道德素养。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充分利用沁阳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和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导李商隐、朱载堉、曹谨文化和怀梆、高跷、黑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编写《〈醒世词〉注释》《沁阳特色文化》《诵读诗歌1000首》等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位”的校园文化格局。
融合为主 着力打造智慧教育
——创新机制,夯实信息化发展根基。该市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政府为主体,教育、发改、财政等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范畴,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该市教育局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局长任组长的信息化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各校分别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立体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组织校长、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邀请黎加厚、钟绍春、潘克明等著名信息化教育专家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与东北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扎实开展信息技术考核培训,广大教师信息化素养全面提升。目前,该市4453名教师中,20%到过先进省市学习,80%接受过国内知名专家辅导,100%通过市级教育信息化考核。50岁以下教师100%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100%会制作课件、100%会做微课,实现了“自主备课在桌面,二次复备在线上,集体备课在云中”的泛在学习目标。
——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该市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和教研室联合编写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全市8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建成含备课平台、资源平台、教师空间等九大模块的“沁教云”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全市利用空间建立学校机构平台35个,创建师生个人空间11677个。该市还将信息技术与集团化、一体化管理机制相融合,通过远程互动,名师网上助教、数字资源全面覆盖等信息化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目前,该市12所薄弱学校强壮了“筋骨”,20个教学点完成了教育脱贫,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到了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2015年5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受到与会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誉。
制度为基 逐步完善治理体系
——完善集团化管理,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六联”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以“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中心小学辖区管理一体化,提高全市小学办学水平。实施“四个一体”管理模式,城区优质学校整体托管沁南新区学校,引领沁南新区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完善幼教集团运作机制,推进总园和各分园之间理念、教材、课时、活动“四统一”,实现集团内“办园条件同改善,规章制度同完善,园务管理同规范,保教质量同提升”。
——健全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重管理,制定校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完善业绩档案,建立考核机制,科学实施绩效工资,激发校长、教师工作积极性。强培训,定期组织全市校长分批赴永威学校封闭研修培训;分批选派全市副校长到城区先进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分批组织全市教师到永威学校听课、交流;精心组织国培、省培、市培以及本县市培训,一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4000余人次。抓师风,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各项政策法规,人人签订“师德承诺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树典型,大力开展最具成长力青年教师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活动,树立一批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教师关爱学生、坚定从教的信念。
——实施教书育人责任制,促进学校管理精细化。该市在各中小学全面推广“教书育人责任制”管理办法,制定学校奋斗目标,健全各类管理制度,细化工作标准,实施奖惩激励机制,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形成了“人人心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良性竞争氛围,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该市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集众智、纳群言,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二级机构先后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了基层工会换届,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依法治校。
——深化督导机制,构建管办评分离新格局。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评估、指导职能,强力构建管办评分离新格局,初步形成了督学、督政、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选聘80名督学,认真开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2014年,该市先行先试,启动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涵盖体质健康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学业负担、特色学校创建、家长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具体到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睡眠时间、完成作业时间等28项指标,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
——拓宽沟通渠道,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该市依托学校家长委员会,大力实施开放办学,通过建立工作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家长培训制度、设立家长开放周、开展家校交流等措施,扎实推进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目前,该市学校家长委员会覆盖率达100%,家长参与率在90%以上。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