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县本是中国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县城,却因出了个“核桃书记”李祥,在微博里频频叫卖家乡的鲜核桃,不但本人一下成了微博名人,成县也成了区域电商经济的领头羊。
不少学习成县农产品电商的农企,以为成县核桃电商的成功归结于有个会玩微博的好书记,事实上,微博模式只是成县核桃电商的冰山一角。海面之下,有着农产品电商的必然逻辑。
为此,记者尝试解读成县核桃的成功支点,以期为我市“四大怀药”的电商之路提供借鉴。
一个足够有力的强势单品
成县的核桃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不是有了“核桃书记”李祥才开始的。
第一,历史悠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据史料记载,成县种植核桃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2001年成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成县核桃”也是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识产品保护认证品牌。
第二,产业规划,区域经济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县就将核桃确定为当地支柱产业,举全县之力发展核桃产业。为此,成县制订了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中、长远规划,通过十多年努力,逐步建设了四条万亩核桃林带,奋力打造中国核桃第一县。
第三,产品质量,地域名品经得住考验。成县是全国最适宜核桃生长的区域之一,成县核桃果实大且皮薄,核仁呈浅黄或琥珀色,肥厚饱满,无异味不涩,香甜可口,含油率在63%~69%之间,富含氨基酸比国家标准高出10%~20%,锌含量较高。
【记者观点】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地理资源对农产品的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这一点上说,我市“四大怀药”与成县核桃一样有着先天优势。毕竟,农产品的特殊魅力正在于很多地域特产、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品经过历史沉淀,易于得到消费者认同。唯一不同的是,成县核桃因是强势单品,而成了互联网产品为王、极致思维的凝聚体,而“四大怀药”中的怀山药,似乎因药食同源而成单品,却未具强势。然而,营销上资源集中的单品突破战略,无疑可以让营销更加锐利。
一个系统的电商工程支撑
作为企业互联网话题的热点,如果不能转化为持续的销量和完善的产业链,一时火热也毫无意义。成县核桃从四个环节下手,形成系统的产业循环,真正实现电商经济的成功。
第一,稳定的网络推广模式。在县委书记实名微博的带动下,成县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均开通政务微博,形成了由300多人组成的团队,互动频繁,话题性更强更成体系。
第二,稳定的销售模式。成县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对接,又整合资源,培训农户,并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协会,一步步建立起稳定的电商销售模式。
第三,有力的政府服务支撑。微博引爆之后,成县快速建立了成县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协会,让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加盟电子商务协会,以此形成合力。
第四,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团队方面,成县招募年轻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号召在外地的成县人、大学生在网上互动,形成聚力;产品方面,“成网”工作人员跋山涉水四处寻找优质的农产品货源,先后打造蔬菜产业、樱桃等鲜果以及中药材等其他农林产品,逐步走向农产品规模化集团军道路;渠道方面,成县与未来生活网、中粮集团的我买网,以及厨易时代等电商企业寻求合作,成县核桃借势进入商超等传统渠道。
【记者观点】
一个人赢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赢不过一个系统。可以说,成县农产品并未止步于书记一人的成功,而是快步走向系统化的互联网互动营销。网络上,时常有帮助农产品滞销的微博、微信推出,但是,很多都是解决一时难题,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需要形成稳定的销售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农产品从来不缺富含历史资源和优质品质的品类,地域名品也是很多政府大力推广的经济抓手,但是真正走出地域,做大做强的却没有几个。其差别到底在哪?反观成县核桃的成名之路,正在于通过系统整合,大大提升了消费吸引能力和供应能力。
本报记者 许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