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这是唐朝诗人描绘牡丹的著名诗句。牡丹,花色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和其他花卉一样,牡丹一般在四到五月份的时候开花。现在,牡丹的花期早已过去,但在七贤民俗村里,却有一处地方,无数“盛开的牡丹”在那里争奇斗艳。当然,那里的牡丹不是真花,而是同庆画室里那一幅幅国画牡丹。
花低首拜芳尘
走进七贤民俗村非遗街的同庆画室,你就会被“满屋盛开”的牡丹所吸引。一朵、两朵、三朵……数不胜数的牡丹在这里争奇斗艳,好似五彩缤纷的凤凰,向来往的游客频频招手。这里的牡丹颜色万千,每一种颜色都令人感叹,令人心情舒畅。
其实,牡丹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卉,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它还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为人们所称颂。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饱含中国元素的“牡丹文化”。在民间,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文化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论及牡丹之美,早已被人们首肯和赞赏,被人们广泛赞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她娇艳多姿、雍容大度、芬芳馥郁,引起历代文人墨客垂爱,纷纷挥毫泼墨竭力讴歌与赞美。唐代诗人徐夤写牡丹的香艳迷人:“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唐代诗人徐凝赞叹牡丹的艳压群芳:“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代诗人刘禹锡极力赞美牡丹花的美艳多情:“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诗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
可以说,牡丹之气壮丽磅礴,牡丹之质鹤立鸡群,牡丹之美艳冠群芳。牡丹花的确是雍容华贵、美艳绝伦的花中之王,无愧于“富贵花”“国色天香”之誉。而在同庆画室的牡丹画,无论是从构图到留白,从用笔到色彩,从方向感到层次感,都让人感觉到了牡丹那风姿绰约的国色天香。可以看出,这里的牡丹画,无论是怒放的花朵还是含苞的花蕾,无论是初吐芬芳的花蕊还是迎风招展的花枝,都充分体现出古人笔下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的特点,散发出清新典雅之风,使得牡丹画的艺术魅力与牡丹自身“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的完美结合。
唯有牡丹真国色
在我国,牡丹文化情结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论及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它进入《诗经》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使之进入艺术领域。
在同庆画室里,牡丹画作品气韵不凡、意趣高雅,艳丽洒脱中蕴含着端庄,质朴大气中透出灵动。那么,这里的牡丹是谁画出来的呢?记者一番打探之后了解到,这里所有的牡丹画都出自一人之手,是现为郑州铁路局美协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张同庆。
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怎么也想不到画出这些牡丹的人会这么其貌不扬。当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张同庆所画的《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全国第十二届“庐山杯”及首届“井冈山杯”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创作的《墨宝》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暨首届“西柏坡杯”国际华人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1月11日,在北京市政协礼堂,张同庆还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书画委员会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称号。可以说,张同庆画出的牡丹巧夺天工,使其在今天河南众多丹青高手中,意存高远、风华独具。
从现场几十幅画作中可以看出,张同庆的牡丹题材丰富、形态逼真,从姿态到色彩,从枝叶到锦簇,每一幅画作品定位准确,构思巧妙。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张同庆在用笔上注重力度与气势,从画中透露出一种节奏美和动态美,让人一眼就会发现线条的刚柔并济、轻重交融。尤其在用墨上,他善用没骨法点画花朵和叶片,趁未干时用墨或色以线勾写,充分发挥出宣纸上墨色相互渗化的作用,使墨彩润泽、变化多姿,达到墨彩斑斓的艺术效果。他的用笔也是很有力度和气势的,有一种节奏美和动态美。
天下真花独牡丹
张同庆笔下的牡丹清新灵动、笔墨酣畅、收放自如,没有脂粉气,没有故作矫情,却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大气,这和他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密切相关。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有一种朴实的美。其实,画牡丹最难的就是,既要画出牡丹的富贵之气,又不能华艳媚俗。
张同庆从小就对牡丹钟爱有加,后拜河南省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李良为师,开始了他的国画创作之路。在名师的指导下,张同庆像是上了发条一样,除了工作就是绘画。
当然除了真诚喜欢,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也是他成功的又一原因,否则,牡丹迷人的神韵很难跃然纸上。多年来,平时只要有时间,张同庆便到牡丹园写生,观察牡丹不同时空的姿态,一待就是大半天。他钟情于各种各样的牡丹,心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牡丹。这些年,张同庆潜心学习传统经典的绘画理论,从宋人的作品开始临摹,一直临到近代的名家名作,得到著名花鸟画家李良、工笔画家赵从吾、国画大师唐玉润、文化部原副部长田福会等诸多名家的教诲和点化。同时,他又利用工作之余,跑遍了北京、洛阳、济南、兰州、菏泽等地,一边学一边画。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新见解,使他艺术慧眼洞开,悟出了中国写意绘画艺术“不求形似,追求神似”的艺术真谛。他笔下的牡丹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法。
一朵朵牡丹在张同庆眼里,就全是艺术化了的意象景观,当一个画家有了这分无与伦比的喜爱,想不成功都难,还有什么比真情更重要呢?他常对人说:“牡丹是真性情的花,有一种倔强的品行,这是牡丹最打动人的地方。”如今,张同庆的绘画艺术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所画的牡丹极具生命的张力,有一种生命的质感。“他的画不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坚贞气节和坚强刚毅、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融于作品之中,这与画家自身的坚强性格和发自内心对绘画的热情是分不开的。”张同庆的导师李良这样评价他的画。这也正说明,一个内心没有真诚和爱的人是画不出这样的画的。这既是对水墨画牡丹的阐释,又何其不是对生活感受的写照?张同庆笔下的牡丹把他心里所藏的东西都表达出来了,而且淋漓尽致。
“我只有一个愿望,把牡丹的生命之美捕捉住、画下来,与人们共同分享这种生命之美的愉悦。”张同庆说。
本报记者 李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