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从焦作坐火车到郑州需要四五个小时,乘坐绿皮列车是最便捷、最快活的交通方式了。
绿皮列车就像一首抒情的小诗,它是那么亲切、温馨。叮叮哐哐,每到一个小站都会停一下车,像一首诗歌里的标点。
1986年5月,我和张昕、李国钧、张少波、闫晓民一起踏上了前往省会郑州的朝圣之旅。
我们5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带着焦作文学爱好者的希望,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带着对诗歌的无比虔诚。我们前去拜访中原最高文学殿堂的导师前辈。汽笛鸣响,火车飞奔。车厢里灯火通明,又恰似我们一路高涨的热情。郑州,我们来了!
在郑州火车站与等候的常安会合,前往郑州管城区找到在郑州工作的李晴法,众友尽兴地在一家小饭店里开怀畅饮,谈论诗歌,谈论《三角帆》诗报。记得那天晚上李晴法安排我们住在一个二层楼的旅社。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在李晴法的带领下顺利拜访了诗人杨建民,河南日报社的李金安老师和诗人王怀让老师,告诉了他们我们此行的来意,两位老师愉快地给《三角帆》诗报题写了贺词。
老师们的热情让我们很是感动。随后我们又去了省文联拜望了苏金伞、青勃二位老前辈,几句寒暄之后,老前辈十分支持我们焦作的年轻人,并答应给我们题词。
下午,在倒换了几趟公交车后,终于来到了郑州较偏远的《百花园》编辑部,见到了李金安老师,当时王剑冰和王中朝老师外出不在,有些许遗憾。李金安老师非常热情,当时就书写了题词,祝贺《三角帆》诗报启航。
那天晚上尽管大家都很疲劳,但一天的兴奋激情仍然高涨,我们在商代遗址流连,看一耸立的四方高柱,上面雕刻古代图腾及转角的折叠人面。仰望着星空,浮想联翩……
在回来的列车上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两天来的收获,谈论着哈雷彗星,谈论着诗歌的发展与突破。
我突然想起手表忘在旅社的枕头下了,让时间永远定格在1986年的5月,成为永远的记忆。
张昕后来在一首组诗《随想录》中呈现那晚的思想,就像绿皮列车承载七月诗社一样也承载焦作诗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