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5年,是我市开展先进典型集中宣传活动5周年,也是《身边的榜样》栏目创办5周年。为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全面展示工作成果,增强《身边的榜样》栏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走转改·重访“身边的榜样”》专栏,精心选取和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和美丽瞬间,歌颂善行义举,传播身边的正能量,在全市营造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以进一步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敬请关注。
近日,在解放区民生街道民生街社区二楼的追梦公益爱心会服务中心,杨常珍和志愿者正在把从我市各个小区收集来的旧衣服分类、消毒、熨烫……
“你看,这些衣服烫熨一下几乎和新的一样,款式也不落伍,多好看呀!”杨常珍说。
杨常珍是追梦公益爱心会的负责人。2007年起,她发起爱心换书活动,将市民手中闲置的图书“变废为宝”,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看上内容丰富的课外书。2009年,她组建了追梦爱心换书团队,建立了一个拥有4万册图书的换书屋,每天都向市民开放,并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熟知。因此,她荣获了我市首届志愿者服务市长奖铜奖;2012年,她还被评为我市“身边的榜样”先进典型,接受了许多媒体的专访。
近日,记者再次见到她时,更加感受到了她投身公益事业的热情。如今,她到民政局把该团队进行了登记注册,把公益事业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闲置物资循环利用上,并在谋划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好公益事业。
“很多人都有爱心,只是找不到奉献爱心的渠道,当初我在组织爱心换书活动时,就发现不少市民有捐助物品的想法。”说起搭建社会闲置物资循环平台的初衷,杨常珍兴奋地说,“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能直接打通捐助者与受助家庭的中梗阻,我要想办法尝试一下!”
去年,杨常珍在志愿者刘钦礼的帮助下,申请了追梦公益爱心会的微信公众号。每次追梦公益爱心会搞募捐活动,她都会提前在公众号上发布信息,并在活动期间大力向广大市民推介该公众号,使大家可以通过该公众号获悉追梦公益爱心会的最新动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去年以来,追梦公益爱心会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展了1000多名爱心粉丝,每次发布活动,都有很多粉丝踊跃参与。
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公益事业,杨常珍首试成功,更加坚定了让公益事业插上互联网翅膀的信心。“现在流行O2O模式,我们最近准备了30个物资募集箱,都是由爱心企业赞助的。我们准备把这些箱子定点投放到焦作市的各个小区,广大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查看最新的活动后,在家门口就能捐赠物资了,省时又省力!”
上个月,追梦公益爱心会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评论互动功能,广大粉丝不仅能及时了解各种公益活动信息,而且可以进行评论、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互动’,就是互联网思维的表现,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不就是通过全世界网友的互动才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吗?”杨常珍说,“下一步,我们还要组织类似的互动,推动公益事业从‘熟人公益’到‘陌生人公益’的轨道上发展。”
记者感言
互联网时代下,开展公益事业也如经营企业一样,需要创新思维。杨常珍,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爱心人士,从单枪匹马发起爱心换书活动,到组建团队搭建起社会闲置物资循环平台,再到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爱心公益事业,这种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
杨常珍的公益事业之所以“枝繁叶茂”,因为她拥有最好的精神武器——创新与学习。不怕文化基础差,她利用换来的书籍加强学习,积累了不少知识。杨常珍深知,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她要通过团队的力量做大公益事业,使自己与团队共同成长。
本报记者 张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