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日前,马村区对全区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观摩评比。观摩中,各街道展现了各自在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中的亮点和特色,其中不乏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促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用典型激励发展的力量》,全方位、多视角展现马村区在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做法,为该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动力。敬请关注。
“闺女啊,俺是西街6号楼的李绍凤,中午俺想吃顿饺子,你看有空吗?”“有空。大妈,我把手边的工作忙完,中午就去您家给您做。”放下电话,徐秀叶认真地在工作日记上记了下来。
这是家政服务公司吗?不是!这里是马村区冯营街道东苑社区居委会。自“200米便民服务圈”建立以来,类似的上门服务,这里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何为“200米便民服务圈”?这是冯营街道在今年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活动中探索出的新型便民服务模式,即以200米为半径,将每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由社区人员率领志愿者,上门为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家政、代办、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各类服务,实现有困必帮、有难必解。目前,该街道已在两个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圈6个,累计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150余次,深受群众好评。
转变服务方式,从坐等服务到上门服务
6月4日,在深圳打工的东苑社区居民陈富波、宋巧娟夫妇急需到马村区开具一个证明,可家里只有年迈的母亲一人,行动不便。无奈之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电话打到了东苑社区。令他没想到的是,仅仅隔了一天时间,这张盖有计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印章的证明就寄往了深圳。
冯营街道位于市区东部15公里处,辖区居民有两大特点:一是退休职工多,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许多事情都不能亲自办理。如何才能实现社区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200米便民服务圈”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街道建立了近100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并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就近充实到每个服务圈。社区专门印制了服务连心卡,并在楼院醒目位置悬挂服务圈公示栏,居民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10分钟内就会有人赶到。因为服务及时周到,居民亲切地称服务圈的志愿者为“社区里的110”。
延伸服务内涵,从盖章办证到有求必应
6月中旬的一天,东苑社区北街16号楼居民马保珍匆匆跑来,说自己的父亲走丢了。社区工作人员听说后,迅速动员服务圈志愿者分头寻找,最终在离家5公里的李庄十字路口将其找到。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冯营街道不断扩充便民服务内涵,除了上门代办各类盖章、证明外,还将家政服务、困难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纳入便民服务圈工作内容。孤寡老人想吃一顿可口的饭菜,想洗澡、理发,被褥没人拆洗等家常琐事,只要老人提出要求,服务圈的志愿者都会尽量满足。80多岁的李风莲老人儿女都在外地,社区志愿者隔三岔五就会到她家里帮助打扫卫生,为她改善生活。李风莲感慨地说:她们真是比亲闺女还亲啊!
开展服务竞赛,让便民惠民成为主旋律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今年端午节,受邀来到东苑社区过节的43位老人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在社区,便民服务圈的志愿者为他们洗头、理发,检查身体,还为他们做了可口的饭菜。
便民惠民在冯营街道不仅是口号,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该街道在社区服务圈之间开展了以“无盲时、无盲区”为主题的便民服务竞赛,要求各服务圈无论何时都能打通电话,都能提供服务。社区每月召开一次居民代表大会,对各服务圈的服务状况进行评判,分出一、二、三类服务圈,在社区主要街道进行公示,并视情况进行奖罚。5月下旬的一天深夜,下夜班回来的周俊国因琐事和妻子发生激烈争吵,邻居听到后赶忙拨打了服务圈的联系电话。片刻工夫,住在邻近楼院的志愿者杨玉芳就和丈夫一起赶了过来。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夫妻两人重归于好,避免了矛盾的升级恶化。
如今,“200米便民服务圈”已成为冯营街道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张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