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殷殷焦郑铁路情
视 觉
码 头
夏日蝉鸣(外一首)
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
萤 灯
国画
一盏清茶洗流年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随心动
一盏清茶洗流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万籁阒寂的夜晚,我独坐书房,在橘黄色的灯光下,一手捧书,一手端茶,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闲适的人,所有俗世红尘的纷纷扰扰在这一刻与我全不相干。

  茶水氤氲的热气冒上来,像书中缱绻的诗意:“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时已入夏,自然说不上春气暖,但是屋后的鸟鸣虫唱和田间的十里蛙声此起彼伏,让人施施然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茶香缭绕,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恬然,庸俗如我,亦觉分外清爽,顷刻间整个人都变得高雅起来。一撮叶,仿佛一世春秋,浮沉在沸水间,一眼就看透了人生。

  前人有几句诗,道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从琴棋书画到柴米油盐,看似由雅入俗,实则不然,且不闻古人语“大俗即大雅”,想来,当繁华落尽,我们终将归于平淡。

  在外国人的眼里,茶和中国是同义词。历史上,中西之间许多次的文化交流都是以茶和瓷器为媒介,丝绸之路也好,郑和下西洋也好,均是如此。

  梁实秋曾经说过:“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有的人喝茶为品,有的人喝茶为饮。我觉得两者并无贵贱之分。在我们这里,多管喝茶叫吃茶。但凡有客人来,先请坐下,“茶吃一杯”。闲人吃茶,与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没什么关系。但乡民爱茶之深,简直可以用“(茶)杯不离手”来形容。如果你在某个旅游景点看到一群人不论老幼都手捧一个茶杯,不必讶异,他们或许来自吾乡。

  当然,不独乡民如此,茶之为物,儒释道的人都喜欢。和尚讲禅,道士悟道,读书人爱风雅,沾了茶,便沾了这许多意味。若将茶字拆解开来,便是一草一人一木,且人在草木间,这或是茶香自然清新的由来。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对茶艺和茶道格外感兴趣。然而,风雅在人,不在手艺。我喝过茶室里的茶,也喝过自制的茶,其实并未有许多不同。所以,有好茶,只管老老实实地吃上一杯,那些面子上的东西都不必理会。

  很多人觉得,吃茶只是喝茶的“乡下口音”,殊不知茶真是可以吃的。茶叶初入口微微有涩意,待细细咀嚼过后,唇齿流香,别有味道。

  吃茶在婚俗上还有另一番意思。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嫁娶时,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红楼梦》中凤姐也曾对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想来,此处的吃茶当有许婚的意思。在江浙的很多农村,“媳妇茶”“摆茶果”的习俗至今仍存。

  旧时,民间还有卖茶的行当。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亦曾在路边摆一个茶摊,茶水免费供应,只求路人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换一杯茶,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风雅。□潘玉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