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干部作风问题,人们往往对贪污腐败反映最为强烈,认为以权谋私、大肆索贿受贿的贪官对政权和社会危害极大,而对庸官、懒官、散官则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有往自己腰包里搂钱,只不过是平庸一些、懒惰一些、散漫一些,无伤大局。
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庸官、懒官、散官信奉“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的为官之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怕苦怕累,贪图安逸。用基层群众形象的话来说,这些人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分析这些庸官、懒官、散官不作为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根本就不具备“作为”的能力;二是私心作怪,不愿意为老百姓“作为”。无论是哪一种,这种工作上得过且过、事业上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行为,不但贻误工作,造成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而且延误社会发展进程,延误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更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在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程中,不妨把治理那些“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的庸官、懒官、散官作为加强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把那些“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庸官刷下来,把那些“胸无大志、滥竽充数”的懒官赶下去,把那些“得过且过、政绩平平”的散官剔出去。一句话,要让那些庸官、懒官、散官早日“下课”!
古人云:“国以贤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为政之要惟在用人。”“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各类矛盾越来越复杂,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因而提高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反省自己、拷问自己:思想中是否有庸、懒、散的倾向苗头,是否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否忘记了当初对人民群众许下的诺言,是否做到了用好权力为人民谋福祉。
从加强制度建设上来说,治理庸官、懒官、散官,让其早日“下课”,必须建立完善干部评价标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根据不同干部的岗位实际,界定不同岗位的权责范围,把干部的评价标准和所作所为完全公开,并综合运用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法,让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监督,从而使干部不敢庸、不敢懒、不敢散。同时,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和问责机制,明确细化考核和问责的内容、原则、对象、方式、程序以及处理办法,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考核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绩,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对那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胡作为的庸官、懒官、散官进行严格问责,让其早日“下课”,涉嫌违纪违法的则移交纪检、司法机关调查处理。只有这样,那些庸官、懒官、散官才能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