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中,一名女民警当众解衣为灾区孤儿哺乳的事迹,感动无数国人,被网友称为“最美女警察”。
这样感人的一幕,早在26年前就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急诊科前上演:一名女军医碰见一名在车祸中失去母亲而嗷嗷待哺的男婴时,挺身而出,当即解衣为男婴喂乳。事后,《解放军报》《健康报》以及全省多家媒体,对这一名女军医的爱心之举进行了报道。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名女军医事后将这名男婴视为自己的儿子,一直帮助他、关心他,并在其18岁时,送其到部队参军。这名男婴,从小到大,一直喊这名女军医为“姚妈妈”。
其实,在这名女军医身上,类似这样的善行义举还有很多。“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个有着雷锋一样思想境界的女军医,一直将雷锋这句话奉为圭臬,并为此付诸行动中。这名女军医,就是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姚惠辉。
如今,年过五旬的姚惠辉,依然奔走在善行之路上。特别是去年,受命担任门诊部主任的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群众身上,带领该院医疗专家服务队,走遍了怀川大地,为驻地群众体检诊病,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最美女军医”。
“为人民忙活着,再苦也是甜”
为人民服务,在姚惠辉眼里,这并不是一句时下的戏言,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项值得她一辈子去做的神圣的事业,这需要她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去浇灌,用真心和生命去奉献。
走进姚惠辉的办公室,书桌上,一尊精致的毛主席瓷像、多本毛主席著作占据了桌面的一大半的面积。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她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人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的,不然就会随波逐流!”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在担任感染病科主任10多年间,她带领的科室,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相反,她用心为病人诊治的事迹,却感动了不少患者和家属:为患者抠大便、倒尿盆、擦拭吐在地上的血,这些原本不属于她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她也常常去做;每逢春节,她都会自掏腰包,为不能出院的危重患者购置新衣、新鞋,并且从家里拿来过节的食品,分发给患者一同分享;只要碰到病人过世,她都会用温水擦干净患者的全身,并给他们穿上去世的衣服。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医生,为去世的老人送葬并给家属带去礼金;遇到贫困的农民患者需要输血,只要是血型符合,她总是献出自己的血,为的是让患者少掏钱;对于没带够钱的求医患者,她也是常常伸出援手,为他们垫付医疗费。
农民大顺,是她和科室人员长期资助的患者之一。大顺是一名癌症患者,此前在该科断断续续住了10多年时间了。住院这么多年,他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还外借了不少债,每年种庄稼所得的收入,还不够给他看病用。后来,他没有了钱医治病,姚惠辉就动员科室人员给他凑上,让他能够继续住院治疗。随着癌症病情发展到了晚期,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接到大顺去世的消息后,姚惠辉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带着该科医生,赶到大顺所在山区的家里,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大顺的大儿子见到姚惠辉时,激动地泪流满面,他哽咽地说:“我爸爸走的前几天,除了您给他买的衣服外,其他衣服他都不穿。临终前,他跟我说了好几次了:我走时,把姚主任给我买的几件衣服放在我棺木里,我要带走穿,这些衣服的颜色真好!而且,爸爸还交代我们一家人,永远不要忘记姚主任和她科室的医生们,每年到季节时,要摘一些杏、山韭菜、香椿送过去,来回报咱们家的恩人!”听到了这些话,姚惠辉和科室的医生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大顺过世后,姚惠辉与这户山里人家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每年,姚惠辉都会抽空上山,看望大顺的妻儿。到春节时,她还为大顺的妻子购置新衣,让科室的医生捎过去。山里的一些人总认为,这名女医生与大顺家是亲戚。在姚惠辉看来,现如今,她和大顺的家人,就是亲戚。
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每逢春节及其他节假日,她都会积极主动地值班,甚至是带病坚持工作。有次,她病得倒下,被推进病房,病稍好后,她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如今,她已经有20多年没休过探亲假了。同事们有时看她很累,就心疼地劝她说“你别太累了,歇歇行不行?累死你咋办?”她却说:“人固有一死,但是为人民而死,我死得其所。”
去年年初,该院为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纸调令,将姚惠辉推到了门诊部主任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走马上任的姚惠辉,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走群众路线,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百姓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她的坚持下,该院几乎每周都要开展两次大型义诊活动。
每次义诊,她都倾注大量心血——制订义诊活动方案,选择义诊场地,并及时通知参加的人员,安排携带的义诊设备及其他物品。为了让老百姓真正得到的实惠,每次开展义诊活动,她都会协调组织庞大的专家团队参加,并且将多项检查项目所用的仪器搬到义诊现场,让老百姓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每一次义诊,天不亮,姚惠辉就早早地赶到了医院,和同事们踏上“九一流动医院”大巴,争分夺秒地赶往义诊现场,为的是让每一名群众都能尽早地享受到义诊带来的便利与关爱。
量血压、测血糖、作心电图和彩超检查……每到一处,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义诊活动“盛况空前”。
“当看到那些八九十岁腿脚不便的大爷、大娘拄着拐杖走了近一个小时路程,来找义诊现场体检、看病时,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我知道,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姚惠辉动情地说。
义诊中,不少前来作检查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大多腿脚不便,于是,搀扶上下车、解扣子、系裤子就成了姚惠辉的“常规动作”。
“阿姨!您哪里不舒服,我帮您找专科医生看一看!”“叔叔,您腿脚不便,我给您搬个凳子,您好坐着等一会儿,一会儿就给您体检身体!”……贴心温暖的话语、和蔼可亲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一身戎装的姚惠辉总能让群众感受到军民情深的温暖。
在义诊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姚惠辉带领该科的护士们,总是坚守到义诊中最后一个人检查完了,才开始吃饭。一般情况下,义诊都会持续到下午2时左右才结束。对于义诊活动的辛苦,她在博客中也有描述:义诊时,其他医护人员都是坐着,而我搀扶着一位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家,一趟趟地来回就是一天。中午,大家在车上都可以小睡一个小时,尽管我也很累,也很想眯一会儿,可我一分钟也没闭过眼,因为我知道总有一个人是要值班的,而这个人,我最合适。我知道,我不是雷锋、不是张思德,但我愿意见贤思齐,永远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战士。
怀着服务为民的强烈使命,姚惠辉带领该院医疗专家服务队,进山区、下军营、到农村,足迹踏遍了全市各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她组织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100多次。在义诊中,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她没有拉下一次。她常常给科室的人说:“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把为他们服务当成一种习惯时,你会从这种习惯中获得无尚的幸福与自豪!”
有一次,她的脚崴伤了,同事们劝她不要去了,但是她仍然坚持来到义诊现场。一位同事得知后,非常感动,于是给她发了一条短信“点赞”:惊闻老姨把脚伤,不顾伤痛在路上,贫民百姓放心上,这种精神人敬仰。事后,她在博客上这样回应道:“为人民忙活着,再苦也是甜!”
不仅如此,在义诊路上,遇到家庭贫困的居民,她常常伸手援助。在中站区龙翔街道许河村义诊时,姚惠辉搀扶的老人中,有一对特殊的老人——半身不遂的靳大爷和她的智障老伴。在她搀扶他们的过程中,姚惠辉闻的是一股刺鼻的尿骚味。看他们穿的衣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洗了,油渍加灰尘附着的布料摸着都变硬了。经打听,姚惠辉得知,他的三个儿子中,老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其他两个儿子,一个傻,一个瘫痪在床。看在眼里,泪在眶中,姚惠辉内心涌出一种难言的酸楚。在为这对老人诊治病情后,姚惠辉安排车辆,将这对老人送到家里。家徒四壁,姚惠辉眼前的一幕,让她再也按捺不住了。第二天,姚惠辉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自掏腰包,花费2000多元钱,上街给这对老人购买了多件合身的春、夏、秋、冬穿的衣服和鞋子等生活用品。随后,她来到老人家里,给他们穿上了新衣、新鞋。此时,两个老人憨厚的脸庞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们的眼里,此刻已噙满了幸福的泪水。“当我在爱人民的同时,我从人民反馈给我的神态中,感到了莫大的欣慰!解放军爱人民,人民一定拥戴解放军,这是个常识,也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姚惠辉深有感触地说。半个月后,姚惠辉和几位同事,又为老人购买了米、面、油和水果,送到老人的家里。
“我们看到这些贫困的家庭,以后开药还会出现大处方,还会乱开检查单吗?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我们一定要有恻隐之心,这样,老百姓就会多吃一口饭!”事后,她对同事这样说。
“对待回族同胞,我们要心连心,亲又亲!”
在义诊活动中,姚惠辉带领该院专家医疗服务队,与回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说起与回族同胞的深厚情谊,还要从姚惠辉担任感染病科主任那时建立起来的。当时,一名在省里大医院被诊断为“肝癌”的回族同胞,尽管用高科技的抗癌方法医治,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而后,这名患者又辗转到市里一些大医院继续抗癌治疗,花了很多钱,病情还是没有减轻,全身依然浮肿着。后来,这名患者慕名找到姚惠辉求治。姚惠辉诊断认为,其病情为肝硬化结节,而不是“肝癌晚期”。不过,这名患者因脾功能亢进,血小板降得很低,这样的巨脾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患者血液中的营养成分,而且随时都会发生大出血。如不及时手术,患者将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姚惠辉邀请外科专家前来会诊。“危险啊,风险太大了,恐怕下不了手术台。”外科专家会诊丢下这样一句话。而这名患者的家属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我们医院又挣钱又省事,但是,这样会一步步把患者逼近去殡仪馆的路上。”姚惠辉说。为了患者的生命,她一边说服患者家人,一边向外科专家争取为这名患者做手术。终于,她的执着感动了大家。最终,患者的家属同意了手术治疗。而该院外科专家,也在姚惠辉再三要求下,冒着巨大的风险做了手术。结果,这名患者得救了。“姚主任,我的命是您给的,我不知道如何感激您……”出院时,这名患者一把拉着姚惠辉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半个月,这名患者找来一支乐队敲锣打鼓地走进了医院,为姚惠辉送来锦旗和表扬信,以此感谢姚惠辉的救命之情。
在与回族患者接触中,姚惠辉发现,回族患者看病十分不易。因为,一些医院担心回族患者好找事,遇见风险较大的病,他们都建议回族患者转院治疗,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回族同胞看病难。担任门诊部主任以后,她将这一情况向院长程正祥进行了汇报。程正祥表态说:“以后,咱们医院要为回族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于是,在该院开展的义诊活动中,第一次义诊活动就是从胜利街附近的一座清真寺里开始的。随后,姚惠辉又组织该院专家义诊团队,分别到博爱县清化镇街道西关村、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武陟县三阳乡小麻村等回族聚居村开展义诊活动。每到一地,均受到了回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在西关村义诊时,一名回族老汉握着姚惠辉的手哽咽地说:“当年的解放军又回来了……”
除了义诊外,姚惠辉还利用休息时间,多次来到抗美援朝老兵、抗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军烈属家里,访贫问苦问病。当看到90多岁的军烈属买秀清家中没有血压计时,她回来购买了一个品牌血压计亲自给老人家送去;当看到抗美援朝伤残老军人买安禄的脚后跟,在战场上留下了长年流脓的后遗症,她拉着老人到县医院做检查,在给老人家拍片时,她冒着X线的辐射亲自为老人家扶着脚,在场的医生都被她所作所为感动了。此后,她又把买安禄接到该院,找专家诊治病情。在去年国庆节,当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旅游放松心情时,她却自掏腰包,购买了1600多元的节日礼品,冒着雨赶往西关村,看望该村的退伍军人、军烈属以及特困家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村退伍老军人程宏亮,还认姚惠辉作干闺女。他逢人便说:“我这么老了,还有一名女军医干闺女对我这么细心照料,真是太幸福了。”
“我虽老了,但只要心不停跳,爱就会延续!”
工作上,姚惠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活中,姚惠辉还常常乐于助人。
在战友和同事的眼里,姚惠辉是一个博爱的人,她所做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谈不完。因为,当兵38年,她一直都在做好事。十几岁的她在东北当兵时,就经常把每月发的津贴送给孤寡老人。她第一次探家时,在长春火车站,不顾严寒,背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往返200多米上厕所。坐火车,她总是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自己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累了,就在地上坐会。提干后,她可以乘坐火车硬、软卧座时,遇见老弱病残,她总是把下铺让出,爬到上铺去睡,这种看似简单的小事,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在她爱人眼里,姚惠辉是一个“月光族”,不是因为她的工资低,也不是因为她花钱大手大脚,而是她把这些钱用来做慈善。7年前,她还收养了一个山西吕梁福利院的耳疾孤儿,并为他支付了上学、租房、生活的一切费用。如今,她还把这名孤儿接到焦作生活,并托关系把这名孤儿安排到我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上班;另外,她还资助了远在天津的贫困爷爷及家里的中学生孙女,给他们一邮寄就是2000元,并且,姚惠辉还不时地邮寄山药等食物、衣物送他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都会去儿童福利院慰问孤儿。每次,她都是自掏腰包,买上一两千元的衣物及食品送给孤儿们。不仅如此,大冷天遇到卖柿子、卖红薯、卖白菜、卖鞋垫的老人,她都会买回来许多,有时甚至全都买回来,目的是为了让老人能够及时回家。在她的博客中,有一篇博文就描述了她买红薯的一段故事:周六上午,她做完门诊后走出医院大门,看见一名腰弯背驼卖红薯的阿姨在大风中冻得直哆嗦,于是便走了上前。这名卖红薯阿姨的身边,有一辆带轱辘的小铁车,里面放了大半车红薯。经交谈得知,她来自城北的当阳峪村,和老伴儿一起,推了3个小时的车,来市区卖红薯。由于天很冷,买家很少,他们正为此事发愁。如若卖不完,他们还得把这些红薯拉回家,而北行的路,是上坡路,回时推车很艰难。为了让这名阿姨少受冷,让她和老伴能尽快回家,姚惠辉问清价格后,将他们的一车红薯全买了下来。此时,这名阿姨十分惊喜。不过,她坚持要在价格上给姚惠辉优惠,可被姚惠辉给拒绝了。将红薯送到姚惠辉家里后,用秤一称,大半车红薯共有78斤,姚惠辉给了他们100元,老两口非要找零钱。结果,又被姚惠辉所拒绝。面对姚惠辉,这名阿姨称赞地说:“我活了将近70岁了,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好的人,这次真的遇见好人了!”
在她的朋友眼里,姚惠辉就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女侠客”,总能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在她的女儿上初中时,姚惠辉到学校门口接女儿,碰见几十个孩子手持匕首群斗,许多家长见此情景后,带着孩子快速地离开躲避。而姚惠辉无所顾忌地站在了孩子们的中间,面对手持匕首的不理智少年,她语重心长地劝告他们:“你们应该是好同学、好伙伴,多大的事儿不能化解,非要动刀子。今天,你们中间一个倒下来,将是几个家庭、几代人的不幸。阿姨是解放军,听阿姨的话,把刀都放下。眼下,当务之急是把你们的学习成绩搞好,想打的话,阿姨以后带你们去当兵,好吗?”在姚惠辉和颜悦色的劝说下,孩子们最终握手言和。
前几年,姚惠辉在澡堂洗澡时,遇到一名中年女性突然休克。在姚惠辉抢救下,这名女性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因没有留下单位及姓名,获救的中年女士事后四处寻找她的救命恩人。终于,这名女士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宣传栏上的专家照片上,认出了救命恩人姚惠辉。事后,这名女士通过电话,与姚惠辉取得了联系,说要请她吃饭,并称其已跟电视台联系过了,要就就此事采访姚惠辉,进而表达姚惠辉对她的救命之恩。不过,这些均被姚惠辉所婉拒。姚惠辉认为,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根本不需要采访报道。
在她的邻居眼中,姚惠辉不仅对人好,而且对一些动物也非常好。为了让一些飞鸟能寻觅到足够的食物,她经常在院子、房前撒一些鸟食。而且,她还专门做了一个鸟房,供这些飞鸟栖息、觅食。此外,姚惠辉的家就是流浪猫狗的“天堂”。如今,她的家里仍然还有七八只流浪猫和流浪狗。善待动物的她,遇到猫和狗死了,她还专门给这些动物下葬。
2013年,在该院开展的“十大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她光荣上榜。该院组委会授予姚惠辉的颁奖词是:“她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她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她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她凭着做人的朴素与善良,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给予比获取更令人快乐和幸福。”
姚惠辉心系群众,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得到该院领导们的一致好评。院长程正祥说:“我经常对全院人员讲,办医院不能只盯着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而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病不再难。姚惠辉同志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她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办好事,真正地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了心上。”
曾多次与姚惠辉下乡义诊的政委夏广辉,更了解姚惠辉的工作是如何的“接地气”,见证她的人格魅力。他是这样评价她:“走群众路线,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百姓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并不是靠说,而是靠做。姚惠辉同志是持之以恒发自内心地这样去做,她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名与群众心连心的优秀人民子弟兵!”
“世界上一切都是有边界的,唯自然与爱是无边无界并超然于一切。人的健康离不开爱与自然,故我崇尚自然,也青睐大爱无限。”这是姚惠辉一段写成文字的内心独白。在她看来,幸福他人的幸福,就是一种幸福。因此,只要她能做到的事情,她就会毫不犹豫伸以援手,帮助别人。“我虽老了,但只要心不停跳,爱就会延续!”姚惠辉说这句话时,目光是如此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