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 通讯员崔红星、王星)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既抓好经济建设又不忽视民心向背?如何在新常态下赢得更多的民心,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去年以来,修武县大胆创新,把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探索出党政合理分工,算好政治、经济两本账,通过建立处理难题隐患和建议制度、乡镇党政班子民心向背评议制度和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党建元素等五项长效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群众满意、发展增速双赢的路子。
“用民心导向统筹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从源头上改变个别基层党组织真心全力抓经济、敷衍应付抓党建的做法,实现既办项目建设事、又抓群众深处心。”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说。
修武县从处理群众难题隐患和建议入手,县委抓收集、政府忙落实,每季度给全县人民发放一次“民心大礼包”。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共梳理出165项难题隐患和建议,截至目前,已经解决134项,还有31项正在推进过程中。
不少群众反映:“修高速路好是好,俺支持。可是修路把俺家的地隔开了、路堵住了,咋办?”修武县交通运输局积极协调武云高速项目方,为21个村改路52条、改渠8条,认定边角地48.99亩。
先试先行,修武县建立基层民主“双轮”激励机制考评基层党员干部,民意作标尺,群众当裁判。去年,作为试点的云台山镇,在评议党政班子民心导向工作中,群众被乡镇党员干部为破解困扰群众的“六难”付出的艰辛所感动,纷纷投出满意票,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员干部的感谢。该镇一名党员干部在察看深山村横村道路硬化进展情况时,上演了真实版的小品《三鞭子》,群众用一双双手将他陷进泥潭的工作用车抬出来。
今年,除了评议工作全面铺开外,该县各乡村还紧贴村情民意,制定农村干部民心导向评议细则,今后村民不仅选村干部,还评村干部。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党员干部积极行动,通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党建元素,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群众内心深处对党的拥护和认同。以心换心,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各项重大决策中,献出“金点子”,把对家乡的热爱和满意汇聚成闯关夺隘、推进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其中,群众反映云台山景区的红火与城区不温不火差距明显,该县领导广征良策,深入走访群众,邀请12名院士和120余名中原精英把脉问诊。
经集体决策,该县把景城融合作为民心导向的一号工程,作为党建的深化工程,通过项目带动,促进城区与景区发展比翼齐飞,实现党心与民心的融合互动。
“大旅游”如火如荼,“一体两翼,复合发展”的云台山文化产业园渐行渐近,中原首家集民俗、非遗、小吃、酒吧和住宿为一体的七贤民俗村也加入“新三板”挂牌排队行列,投资20亿元的“云台古镇”项目扎根城区。
“大文化”阔步前进,中国绞胎瓷之都的修武搭乘电子商务快车,绞胎瓷上海股交中心挂牌;投资5亿元,建设太极云舍,届时,海内外游客云台山下练太极、话养生。
“大健康”风生水起,以生物芯片检测、精细化体检为主的旅游医疗服务项目,集研、产、医、教为一体的新型医疗科技产业城项目和郑州澍青医专云台山校区先后落户修武。
这些关系到修武县长远发展的产业、交通、环境、金融等七大支撑60个景城融合项目推进顺利,让更多的群众共享高成长性服务业带来的红利。
民心导向赢点赞,汇聚起强大的发展正能量。去年以来,修武县以民心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该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1%,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7%,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超过60%,成功晋级一星。
本报讯(记者原文钊 通讯员崔晶)高寨村是马村区演马街道的一个小村子,村里群众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近日记者走进该村采访时眼前一亮:一座座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整洁平坦,垃圾、杂草、柴堆不见踪影。
高寨村的变化是马村区大力实施三年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去年4月,马村区对辖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摸查后发现,全区21条区、乡道路共计49.6公里需要修建,村内道路有12万平方米需要硬化;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为此,该区作出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提升行动部署,重点开展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环境卫生三大提升行动,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
三年提升行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所谓提升应从哪里体现?马村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明确回答:规划先行,坚决不搞没有规划的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力争使农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村内道路硬化率在90%以上;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和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全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在85%以上;全区64个行政村环境卫生达到干净、整洁、有序、靓丽的标准,实现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
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乡村通畅工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实现农村道路通畅率100%、村内道路硬化率90%以上的工作目标,该区对连村道路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重新修整,对原来标准低的进行规范提升,对需要新建的进行适时修建,进一步打通“断头路”,解决道路不通和通行困难等问题,使群众出行更加通畅快捷。同时,做好村内主次街道硬化工作,促使有条件的村庄实现所有入户道路硬化,建水泥路或就地取材修石子路等,因地制宜修建道路排水设施。
扮靓了“面子”,还要提升“里子”。该区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田水利建设有效面积、敷设地埋管道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让农村群众得到了实惠。
该区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除解决水污染、无供水设施、用水不方便、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外,着力提升水的质量,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所建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同时,利用上级抗旱打井、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市级小农水等资金,迅速在全区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增加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目前,该区有效灌溉面积达4.6万亩。
为了全力配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开展,马村区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作为三年提升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开展“清洁乡村”行动,通过硬化乡间道路、绿化美化等工作,打造净、绿、美的田园风光。该区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由保洁公司代管农村环境卫生的新机制,由市新兴农村环境保护有限公司代管农村日常保洁工作,保洁经费由区、街道、村三级按照2∶2∶1的比例筹集,不用农民掏一分钱。同时,该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30余万元,新增健身器材210余件,修复100余件,拆除20余件,全区实现了健身器材全覆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区仅用一年时间,就使得三年提升行动初见成效:完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个,实现投资1759.1万元;在建项目11个,完成投资2358.8万元;修建道路7条,共45000平方米;打25眼机井,敷设6000余米地埋管道;建立了200余人的农村保洁员队伍,清运各类垃圾7.8万余立方米,健身娱乐场所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