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爱县,提起二夹弦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看戏就看二夹弦”成为当地人的口头语。
清朝嘉庆年间,河北省涉县人称九兰妈的女子在博爱县七方村打工,闲暇时将河北地方落子戏传授给当地人,经过与博爱方言的融合,唱腔的改进,成了博爱县当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当时伴奏乐器主要是四根弦胡器(即胡琴),后改制成两根弦,并将戏曲定名为清化二夹弦,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韩腔、问板、截板等18种,其唱腔优美、独特,成为百姓耳熟能详的戏曲种类。在当地民间有着“宁愿纺花织布不赚钱,也要去看二夹弦”的说法。那时,二夹弦戏曲在博爱县十分盛行,唱红了怀府8县及周边地区,当地有20多个二夹弦剧团,演出无数场次。文革期间这个戏种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民间几近消失。
1999年,博爱县清化镇小中里村几位爱好戏曲的中年人要将古老的二夹弦重新搬上戏曲舞台,他们自筹资金购买服装、道具和器乐,组建二夹弦剧团,恢复排练部分传统剧目,并在当地全方位寻找二夹弦老艺人。经过努力,他们在该县柏山镇柏山村找到了两位90多岁的老艺人,便请教古老的二夹弦唱腔、板式,并一一记录下来进行整理。他们在寻找到最后一位94岁高龄且卧床不起的老艺人李生茂,并将其含糊不清的唱腔录制下来后不到一个月,老艺人便去世了,此录音成为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得以保存。他们现在还挖掘出《唐营杀妻》《大二唐》等4部老剧本,为古老戏曲重返舞台奠定了基础。
1999年年底,新组建的二夹弦剧团首场演出就轰动了乡邻,之后不断被邀请演出,一唱而不可收。目前,该剧团由最初的四五个人发展到58名演职员,精彩保留剧目有《皮秀英告状》《桃花庵》等10余个,演出地点包括沁阳、温县、武陟、修武和山西的长治,年演出70余场次。
7月1日,在小中里村文化大院,记者见到了二夹弦传承人、该剧团团长毋启凡,并在简陋的排练室里看到群众送来的锦旗和挂满了两面墙的演出、排练照片,这些都记录了剧团的发展历程。毋启凡指着照片说:“经过多年努力,现在二夹弦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唱腔和演出风格。但是,目前演员年龄偏大,平均在60岁以上,年轻人几乎不愿意参与进来,演出收入多数用来购买服装、道具和设备,分到演职员手里已是很少一部分。没有接班人,这个剧种就有失传的危险,保留和传承二夹弦是当务之急。为了延续这个剧种,我们坚持每月排练不少于3次,同时村委会也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今天下午,我们要为村民演出一场传统剧《皮秀英告状》。”
下午3时整,演出的锣鼓准时响了起来,当毋启凡手里的主板二夹弦发出洪亮、高亢的音乐时,大幕徐徐拉开,饰演皮秀英的演员一出场就以优美的唱腔征服了台下观众。正在看戏的78岁李大娘笑着告诉记者:“二夹弦这戏不赖,我每场都来看,不但喜欢看,还爱哼几句。”
台上皮秀英受尽磨难进京告状的剧情,牵动着台下每位观众的心。在观众阵阵的喝彩声中,记者感受到百年二夹弦在乡亲们心目中的位置,也感觉到毋启凡和他的团队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戏种所付出的艰辛。(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