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科学还原案件真相
“天赐”富民路
完成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的66%
图片新闻
建立民办养老机构约谈机制
三举措服务新农村建设
图片新闻
孟州市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购买一台烘干机 晾晒粮食不发愁
节水伴随每个人的工作生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科学还原案件真相
——记修武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侦查员王卫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麻 酩

  法医,一个特殊的职业,每天面对的不是活体恐怖的损伤,就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然而,有这样一个人却在法医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他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在纷繁复杂的案件现场,破译了一个又一个罪恶密码。他就是修武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侦查员王卫华。

  6月19日,记者面对面采访了他,与他分享工作中的苦与乐。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今年已经51岁的王卫华言语间透露出一名法医的成熟、坚毅和自信。

  法医的工作又脏、又苦、又臭。面对腐败的尸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恐怖的事,但法医除了要亲手去触摸那些变形、残缺的肉体,还要在工作中忍受那刺鼻的恶臭。然而,当问及这些恐惧、恶心、紧张,这些对于普通人而言如噩梦般挥之不去的场景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时,王卫华却平静地说:“习惯了。”

  2011年8月份的一个中午,修武县一排灌站附近发现一具尸体,经现场查勘,死者是一名痴呆流浪人员,身上没有明显伤痕。大多数侦查员都倾向于自然死亡,但细心的王卫华在勘验尸体时发现死者附近留下的少量血迹,同时一根带有微量血迹的木棍更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科学分析验证,王卫华判定,死者是被人伤害致死,并非自然死亡。在他的坚持下,侦查员们顶着烈日、强忍着刺鼻的恶臭对尸体进行检查,并对附近村庄开展了细致调查,最终查明真相,死者是被附近村庄的青少年殴打致死。

  精湛的法医学知识和缜密科学的推理判断相结合,练就了王卫华一身克敌制胜的真本领,让他在刑警勘察工作中游刃有余。

  谈起法医工作,王卫华告诉记者,事实上,法医并不是很多人单纯认为的只是负责解剖尸体,法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包括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法医物证、法医人类学、DNA检验等多个专业。

  “活体验伤的工作要比尸检多得多。”王卫华说,尸检只是法医的主要工作之一,他们还负责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即活体验伤,主要是搞清伤者损伤的程度,来推测致伤工具,同时还要分析损伤机制及经过,达到鉴定出是自伤、他伤或意外伤的目的。

  从1998年上班就跟着王卫华学习的刑警大队副大队长范玉峰告诉记者,面对工作,他从来没有见王卫华推却过,就算是手术休养期间,王卫华依然坚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工作,他的这种精神令大家都很敬佩。

  为了修武县公安局法医这面旗帜不褪色,2013年5月,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的王卫华依然全身心投入他热爱的法医工作中,他坦言,相对于原来行政管理工作,他更喜欢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还想争取再多干两年,多带几个年轻的徒弟,给一线刑警充实后备力量。”王卫华说。

  记者手记

  通过与尸体“对话”、勘验现场,他们还原案件的真相;他们是不配枪的警察,很少亲自缉凶到案,却第一时间出现在凶案现场;他们是握着手术刀的医生,却不能救死扶伤。这就是王卫华从事的职业——法医。

  在许多人看来,法医这个职业既充满神秘色彩又令人敬而远之。然而,王卫华却说,这个职业所拥有的不只是神秘,更承担着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还原真相。走近王卫华,记者禁不住想问,面对尸体解剖会不会心存恐惧,会不会做噩梦、会不会被感染病毒……然而,从王卫华坚毅的眼神中,记者并没有看到一丝的退缩。也许,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法医,就是要有一种坚强的精神支撑才能和罪恶作战到底,才能还原事实真相,给死去的人一个交代。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